打造文化新品牌 塑造城市新形象
(该文为中共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光庆发表在2011年5月9日《甘肃日报》理论版理论文章)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味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反映。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天水市在“十二五”时期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奋斗目标,将对打造城市文化新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塑造城市新形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悠久历史文化的融合变迁中,积累了独具特色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极为丰厚的陇右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天水通过连续举办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公祭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传承弘扬天水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精神,向世人展示了天水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人文优势,使之成为具有天水浓郁地方特色、名扬海内外的知名节庆活动,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与科技紧密结合,新兴文化业态迅猛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是天水“十二五”发展的重大任务。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着眼于历史文化的继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历史文化才能历久弥新、充满活力、焕发生机。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是新时期天水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天水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天水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十二五”期间,天水将努力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这为建设文化大市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条件。

天水的文化要快速发展、高水平地提升,必须进一步找准天水文化优势,彰显天水文化特色,探索创建城市品牌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模式,不断培育天水文化新品牌。第一,正确把握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换。从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的目标出发,探寻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现代审美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全新的创意生成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包装,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实现与现代社会需要的对接,真正做到弘扬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

第二,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质,充分展示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力。“陇右讲堂”需更广泛地依托陇右文化,开办系列讲座,不断传承和宣扬陇右文化。适时举办“李白与杜甫诗歌节”,充分展示诗仙李白故里的新风采和诗圣杜甫行吟秦州的陇右诗文化,通过诗歌节邀请名人朗诵诗歌,利用名人效应传播天水,通过诗歌节创作催生一大批优秀作品,丰富文化内涵,体现时代精神,培育文化旅游新品牌。

第三,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把创建城市文化品牌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创建城市文化品牌的合力。麦积山石窟作为天水的重要名片,是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优势资源,结合麦积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不断放大麦积山文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天水城市文化品牌的代名词。依托天水合唱艺术广泛的群众基础,努力办好“相聚天水合唱艺术节”,面向全国征集合唱艺术节音乐作品,邀请国内外知名合唱团队,提升合唱艺术层次和参与的广泛性,使之成为西北最具影响力的合唱艺术节。整合资源打造“天水大舞台”民俗综艺演出,展现天水独具的艺术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感受天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连续举办“书香天水”读书节,不断丰富读书节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第四,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提高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走出去”的文化战略,深化与国内先进城市特别是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大关中文化圈。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文化展演、展示、展览,文化艺术作品的合作创排,国际文化交流,扩大天水文化对外影响力。

第五,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优势,加大天水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形成覆盖广泛的强有力传播体系,多维立体地传播天水文化,形成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发展的持续动力。
第六,以城市文化品牌为统领,培育和发展延伸品牌,全力打造飞天雕漆、汉唐陶艺、甘谷麻编、鸳鸯玉器等文化产品,形成支撑城市文化品牌的多元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