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同谱发展曲
——天水军民融合式发展探访(下)

一
夏日的清风吹拂着天水美丽的藉河风情线,天水湖湖面碧波荡漾,长长的游人大道绿树成荫,鲜花飘香。
“藉河在历史上曾是天水这座历史古城的一道靓丽景观。”天水湖管理处主任杨俊对记者介绍说,“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藉河逐渐变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流量暴涨,非汛期水量骤减甚至断流,河道杂草丛生,污水横流。”为了让藉河重焕风采,经天水市反复论证,决定实施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打造藉河风情线。
2005年10月,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打响,打造既可以进行河道蓄水、污水截留,又能绿化亮化城市的藉河风情线。“怎样清除藉河多年的淤泥淤沙,是工程遇到的首要问题。”杨俊说,“驻地部队闻讯后主动请缨,先后出动机械车辆400余台、兵力3000多人,投入到河道清淤、道路拓宽等土方工程建设中。”
官兵们冒严寒、顶酷暑,踏进厚厚的淤泥里,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浑身都是臭味,全然不顾。“在驻地部队的全力支持下,不但保证了治理工程工期,还为工程节约土方经费近1000万元。”杨俊说。
军民并肩奋战,2006年底,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完工,昔日的“臭河沟”变为一道秀丽的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天水市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今天,漫步在移步换景的藉河风情线,天水市民深深铭记亲人子弟兵的付出和功劳。
2008年4月,天水市确定通过3—5年时间,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旅游城市的“三城联创”活动。驻地部队义不容辞投入到这场新的攻坚战中,先后出动兵力7000多人次,机械车辆400多台,对天水市容环境进行“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修整市政设施,疏浚河道。每年汛期到来前,驻地部队都会派出官兵进行河道清淤,保障蓄水区的正常运作。节假日期间,天水景点游人增多,驻地部队派出官兵协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
军民融合,携手共建。2008年以来,天水驻地部队先后参加了“天兰双拥文明线”绿色通道、麦积区什字坪西山植树、天水市南北两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植树近2万株,绿化荒山200多亩,有效改善了驻地生态环境。

二
“没有解放军的帮助,我们的新房子怎么都盖不起来。”住在地震后建起的100多平方米的二层新房里,天水市马跑泉镇杨湾村村民刘文涛由衷地说。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杨湾村损失严重,全村人住进了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在村民最困难的时候,天水驻军某部的官兵来了,500多名官兵一边抢修道路,一边出动运输车辆,为杨湾村拉砖,帮助村民尽快进行灾后重建。官兵们住在自带的帐篷里,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拉砖,10天时间为杨湾村运砖35万块。在部队官兵的帮助下,杨湾村88户受灾户建起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家园建起后,部队官兵又和杨湾村党支部开展“联建共促”活动。今年以来,粉刷了村小学的校舍,承担了3位老师的部分工资,向学校捐赠课外书籍和运动器材,还为村里的“五保户”送去补助金和生活用品。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和村里的孩子结成“互帮对子”,部队官兵定期到学校探访,孩子们定期到部队参观学习。“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驻天水的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在赴陇南抗震救灾的同时,先后10余次累计出动兵力1800余人次、车辆80多台,赴天水万达货场完成5000多吨救灾物资的装卸转运任务,有力保障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物资供给。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驻地部队投入9600多人次,出动机械车辆700多台次,协调资金600多万元,捐款220多万元,缴纳“特殊党费”近300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建设新家园。
联建共促,天水军民鱼水情深。兰州军区某红军师与天水10余个贫困村结成“共建文明乡村”互助对子,组织医疗救助、农机修理、政策宣讲、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便民服务小分队,帮助群众建设新农村,创造美好生活。
针对驻地农村基础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红军师遴选10余所基础条件薄弱的中小学作为帮扶对象,先后筹集经费70余万元,向天水市一中、关子镇幼儿园等学校累计捐赠各类教学教具、文体器材8000余件,使帮扶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同时,深入开展“爱心育春蕾”活动,部队各级领导资助贫困学生40余名,为驻地军训学生、干部、企业员工1.7万余人。
兰州军区某红军师政委张绘武动情地说:“军地双方‘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广泛参与、踊跃实践融合式发展已成为我师官兵的自觉行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部队战斗力提高的双拥共促生动局面已经呈现。”

三
去冬今春,天水降水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有90多天未发生有效降雨,全市普遍受旱,甘谷县和武山县旱情尤为严重,全市耕地受旱面积达380多万亩。天水驻军部队心系第二故乡,组织送水车,持续不断为天水市饮水困难的群众送水。“我们驻在天水,就应该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驻军有责任、有义务支援饮水极度困难的地方群众,打好这场抗旱救灾战役。”驻地某部政委陈浩说。
3月初的一天,驻地某部政治部副主任王玉安带领3辆饮水车开赴130多公里外的张家川县梁山乡杨渠村,到达村上时,已是晚上7时许。此时,全村200多户人正提着桶在村口等候着部队送水车的到来。当官兵们风尘仆仆赶到时,乡亲们感动地紧紧握着亲人子弟兵的手久久不放。杨渠村党支部书记马安祥动情地说:“感谢解放军把水送到我们村,我们一定要鼓起信心,战胜旱灾!”
持续一个月时间,天水驻地部队出动兵力800多人次,动用各类运输车辆60余台,向全市五县两区145个饮水极度困难的村组义务送水8000余吨。清流汩汩,军民情谊,正如这清流一般清醇、甘甜。
军民一家亲,“天水市道德模范”驻军某部修理营士官张鹏、秦州区“好军嫂”成润兰等一个个双拥共建的典型感动着天水军民。兰州军区某红军师所属分队从1996年开始与天水市聋哑学校结对共建,先后帮助20名聋哑少年完成学业、走上社会。红军师通信营值勤站话务班19年如一日照顾长城电子仪器厂孤寡老人徐秀珍,直至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天水军地双方充分发挥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坚持把部队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与驻地经济社会建设捆在一起筹划、绑在一起实施、融在一起发展,促进了军民融合式发展,较好地实现了互促双赢。”天水军分区司令员郑黎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