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时节,在天水市三阳川的山东威龙公司6万亩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一派忙碌的景象。放眼望去,翠绿的葡萄苗缠绕在统一的支架上,在微风中摇曳。阡陌纵横间,汗流满面的基地返聘农户与身着迷彩服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地里拔草,给葡萄苗追肥。
“2007年,渭南镇被确定为基地一期工程实施单位,项目规划总面积上万亩,涉及农户4284户近2万人,覆盖面宽、工作量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丈量土地、上门宣传、清算核查、栽植苗木,每一个环节,民兵预备役人员都发挥了骨干作用。”渭南镇党委副书记裴利杰深有感触地说。
这是天水市军民融合式发展、双拥共建的一个生动场景。
历史文化名城天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在这片陇东南美丽的土地上,驻军单位集中。长期以来,军地双方双拥共建,携手共进,连续3次将“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揽入怀中。天水市坚持走富有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军地双方共建、共享、共赢、共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走进正在争创“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天水市,记者聆听到军民共奏的动人的融合之音、和谐之曲。

健全军民融合机制,共促双拥共建
今年3月,天水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分解了2010年军地援建“双十工程”,努力形成军助民发展经济、民助军保障后勤的格局,全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2008年,天水市第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天水市委、市政府、天水军分区及时提出了巩固成果,再创新高,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目标,确立军民携手共建“人文天水、活力天水、平安天水、和谐天水”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基层、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
广大军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深厚的鱼水情怀,紧紧抓住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努力创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双拥共建活动。
据了解,2008年以来,天水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双拥工作会议和议军、议警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双拥共建工作。全市党政军各级组织按照市委、市政府、天水军分区提出的“党委议军、领导挂帅、军地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人人争创”的要求,形成全新工作格局。
天水市民政局局长郭明兴告诉记者,在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天水市从健全工作机制破题,做到“三个同步”: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国防教育和双拥传统教育同步提高,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卫生城同步加强;“四个纳入”:把双拥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五个亲自”:领导班子“一把手”抓双拥工作亲自挂帅,对双拥工作亲自规划,双拥重大问题亲自处理,双拥重大活动亲自参与,双拥工作难题亲自解决。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检查国防和双拥法规落实情况。各级双拥办配备了专职副主任,建立了双拥工作联络员制度和交叉考评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双拥工作机制。”郭明兴说。

共享资源,军民一家亲
2009年10月27日,在天水驻军某地,总投资879万元,长494.2米、宽12米的新桥正式通车了,这座桥的建成使用圆了部队官兵多年的夙愿,为部队的出行和执行快速反应任务创造了便利条件,被部队官兵和天水人民称为“拥军桥”。
这座“拥军桥”凝聚着省委副书记刘伟平,省军区原政委刘巨魁,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首长的关怀,汇聚着天水市党政军领导和人民对部队的大力支持,成为天水市双拥工作的标志性工程。
就在“拥军桥”通车20多天后,11月21日,投资3400万元,占地43亩,新建成的1.08万平方米的武警天水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指挥中心作战功能齐全,信息化程度高,生活设施完善配套,有效提高了武警部队处突应急反应能力。
天水市把支持驻军部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针对驻军及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场地紧张的问题,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近年来,天水先后划拨土地300多亩,用于帮助驻军建设。尤其是2009年开工建设的占地160多亩、投资3240万元的天水市军警民综合训练基地,将彻底解决驻军官兵及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场地紧张的问题。
2009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3次人武部全面建设督促协调会,要求各县区将人武部正常经费列入县区财政预算,每年支持人武部经费不少于15万元。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天水市、县区每年都要安排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驻军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据介绍,仅2009年天水市财政就安排资金1950万元用于帮助驻军和预备役部队建设。
针对驻军和人武部干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难的问题,2008年以来,天水先后开办了10个科技文化培训班、4期军属就业培训班,培训军地两用人才1500人、军属230人,安置60名随军家属在天水就业。按照尽快就近入学入托的原则,妥善解决了驻军部队子女的上学问题,解除了部队的后顾之忧。
退伍军人在天水市受到优待,生活困难的退伍军人均被安排到街道办事处,专人一对一帮扶照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退伍军人自主创业,涌现出胡晨光等一批优秀的致富创业带头人。

军民携手,共促发展
在位于天水市三阳川的山东威龙公司6万亩鲜食葡萄生产基地,民兵预备役人员熊瑞平在这里担任保卫工作。
“基地初建时,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政策不太了解,我们就上门去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尤其是面对文化程度低,但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他们与土地结下了深厚感情,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通的,我们就给老人们反复算账,从自家种1亩地的收成、付出与流转后的收入作对比,慢慢地,老人的心结打开了,从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到支持基地建设。”熊瑞平对记者说。
近两年来,这支民兵预备役人员与基地农户打成一片,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基地产业化规模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自2007年以来,他们帮助整理土地,打点放线,开渠引水,累计栽植预制葡萄杆架2.6万根,栽植葡萄苗3万余株。
驻天水部队官兵在完成好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地方建设的实际需要,大力支持地方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三万六千”工程,帮助地方建设万亩国防林基地、万亩花牛苹果基地、万亩葡萄园生产基地和千亩韭菜基地、千亩花椒基地、千亩鲜桃基地、千亩月季园基地、千亩蔬菜大棚基地、千亩小流域治理基地,以及秦州区万亩樱桃基地、秦州区藉河二期生态工程等。此外,在天水开展的“三城联创”活动中,部队先后出动兵力7000多人次,机械车辆400多台次,帮助清理垃圾、整修街道、疏通河道、美化环境,军民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驻天水部队全力投入灾后重建,组织军民共建新农村活动。每个团级以上单位帮扶一个重灾村,帮建一所学校,团级以上领导每人帮助一户重灾户。据统计,在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中,驻军部队共投入9600多人次,机械车辆700多台次,协调资金600多万元,捐款220多万元,缴纳“特殊党费”近300万元,一个个漂亮的新村,凝结着军民的鱼水深情。
天水市委书记张景辉说,天水作为甘肃的重要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理应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富有本地特色,有利于实现军地双方共建、共享、共赢、共荣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