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到宝鸡的高速公路月底就要通了!”9月中旬记者在天水采访时,街头巷尾热议的都是这样一个话题。
天水的干部群众知道,这一条路不仅使天水出发只需3个小时就可到达西安,更重要的是,这给天水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让天水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度与关中地区结合在一起。
此前,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天水作为经济区七市一区中唯一的陕西省以外的城市,被定位为经济区次核心城市。
“这是有史以来国家对天水发展的最高一次定位,意味着天水的发展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水市委书记张景辉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天水发展,正当其时。
大视野下的全新定位
俯视我国版图,天水恰好处于祖国的几何中心。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往西的第一重镇,它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
天水,还与关中地区同处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渭河流域。天水人形象地说,他们与关中地区的人们同饮一河水(渭河),同有一座山(秦岭),同有一种文化(秦文化)。
在经济上,关中、天水一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是国家重点部署的军工企业“三线”要地。进入“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意在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正好与天水近几年来谋求装备制造业崛起不谋而合。目前,天水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体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
地缘的纽带,经济的联系,文化的渊源,使得天水与关中地区历史性地将“手”握在了一起。分析人士认为,这给地域辽阔、偏居一隅的西北地区找到了一部经济“发动机”。
有关专家认为,从整体中国经济格局着眼,亚欧大陆桥是西部大开发依托的最重要的一条交通干线,也是横贯我国北方东、中、西部最重要的一条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靠龙头带动的模式不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龙头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因而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地理位置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将在区域协调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有关专家还认为,加上内蒙古和西藏,现在大西北地区占我国版图的56%,占西部地区的80%,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原来仅靠西安来带动整个大西北的发展,力量有限,现在有了关中—天水经济规划区,将带动整个大西北的发展。
与此同时,经济学中的有关增长极理论也明晰地阐释着这样一个道理: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就需要能充当增长极的城市群。
关中—天水经济区应运而生。它不但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也处于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战略要地。加快这一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使之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心枢纽,在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新重要增长极,成为《规划》的一大目的。
因此,《规划》响亮提出,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除此之外,还将打造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大手笔下的功能支撑
那么,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天水将如何凭借自身优势率先发展?
天水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相比关中六市一区,天水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要达到《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在高起点上迈开步子,在差异化中显现特色,天水在经济区中的定位就是发挥比较优势和相互辐射作用。
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两大聚焦区之一。拥有一批以研发能力强、制造水平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了“星火”机床、“燎原”凿岩机等一批国家级名牌产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天水市委书记张景辉和市长李文卿都明确表示,要抓住《规划》为天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带来难得的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培育新兴产业,突出发展天水的装备制造业,把天水建成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
无独有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研究员余斌日前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高层论坛上发表看法:“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具特点或者说最具有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应当是它的装备制造业。培育一些在全国或者在全球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将会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现在,天水风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大门口多了一块牌子——“中航陕西航空工业设备制造公司天水分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这家公司去年便与陕西航空管理局签订了有关加工零件的协议。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启动。
今年4月30日,天水市还与中国西电集团(西安电力机械制造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西电集团将以新设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经营长城电工器材厂原有的生产性资产,并在天水市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铜钨合金研发和生产基地。《规划》的实施,也将天水的旅游业领入了广阔的新天地。
天水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乡。天水人常自豪地说:“五千年文化看西安,八千年文化看天水。”
借着《规划》的东风,天水现在的目标是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目前,天水市已与陕西关中五市一区旅游部门共同协商,建立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合作组织,联合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除此之外,天水市还将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知名精品景区,尽快培育和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动天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一大着力点。除了通行的天宝高速外,天水市还将重点建设天水至定西、天水至十堰、天水至平凉、天水至陇南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宝鸡至天水至兰州快速客运专线、天水至平凉铁路专线和天水至阳平关铁路,抓好天水机场建设。
6月底,天水市政府还与陕西师范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天水市创建7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从而为陕甘两省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促进天水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天水的目标还有,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

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纵观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经济发展由“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演进,是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大趋势、大潮流。
而众所周知,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在区域内的最优配置,充分发挥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局限和局部利益驱动等原因,行政区划对区域合作的影响还客观存在。这不仅导致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存在行政壁垒和障碍,地区间也存在着产业雷同、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等现象。
在麦积山旅游景区采访时,一个细节引发了记者的注意。9月11日下午,游览完麦积山的游客在下山途中,不时会遇到一些小商小贩“死缠烂打”地追着兜售“烧香”以及一些纪念品。甚至在一处狭窄的山道,还有一人摆出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索要钱物。
毋庸置疑,这样的现象对于麦积山旅游创建品牌是一处伤痕。
提及此,天水市旅游局副局长陈海涛也很无奈。他告诉记者,就一处麦积山景区,管理的部门就有4家,有省文物局下属的麦积山石窟研究所,有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有小陇山林业局植物园管理处,还有麦积区政府的行政管理。像他们旅游局,只能起规范引导作用。
显然,这一问题,单靠天水市一家无法解决。
从这一细节中便能看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道路上,许多方面天水都亟待新的突破,但破除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羁绊无疑是关键因素。
因此,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践过程中,如何突破行政区划的障碍,破除体制壁垒,寻找两个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结合点,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如何从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加强两地的产业互补和对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配套,从原来的各市“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避免同类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如何在关中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中寻找突破口,譬如企业之间也可根据产业发展的战略进行重组以及并购,这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