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特色文化大市建设

配图:天水在线
天水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和依托我市文化资源优势,认真围绕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决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程,开创了全市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2002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全面启动了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各县区及文化局的主要工作日程。从项目建设入手,先后争取投资1200余万元对伏羲庙进行保护和维修;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于2004年4月起正式实施并成功启动了二期工程。加强了对纪信祠保护维修工程建设实施工作和天水博物馆、天水民俗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力度。2004年8月前,对原市歌舞团秦州剧院进行了改造。指导完成了甘谷大像山、武山水帘洞摩崖浮雕等第五批国保单位保护前期规划工作。筹资500余万元完成24个乡镇文化站新建任务,改造和充实的文化站达123个,培训文化专干175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文化基础服务网络。

文艺创作是文化工作第一要务。全市先后创作出《飞将雄风》、《甘谷辣椒红》等一批歌舞、器乐节目,创排了《山里红》、《黄河阵》等优秀戏目。我市秦腔演员袁丫丫获全国秦腔旦角大赛四小名旦殊荣;《山里红》获全国秦腔第三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取得了建国以来我市在戏剧艺术事业中获得的最高奖项,展示了天水艺术创作水准和表演实力。

今年以来我市圆满完成了伏羲公祭大典,组织举办了陇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天庆之夜”、“秦腔名家”明星演唱会,杜甫陇右诗(意)书画展,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等10余项文化活动,提高了天水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目前伏羲祭祀礼仪被国家公布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家川花儿会,清水道教音乐等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宣传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