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始终坚持把职业农民培训作为精准扶贫的切入点,让职业农民培训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器,把贫困户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精心实施,变“精准扶贫”为“精准培育”,通过“扶智”让农民拥有“造血”功能,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秦州区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2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840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780 人。

一是精心组织准备,靠实培育责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之前,都要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培训工作,培训任务责任到人。根据果树种植、养殖业、中药材种植、农业机械技术服务、农产品营销等培育培训专业,建立专兼职教师师资库、学员信息储备库,培训教师根据当地产业需求从师资库中遴选。

二是充分开展调研,做到精准培育。开展培育培训之前,对参培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专门的调研。掌握其产业规模、家庭劳动力现状、收入情况及培训需求。做到培训有的放矢,不走过场。优先培育长期稳定从事农业产业和培训需求愿望迫切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让愿意学、积极性高的农民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在培训内容上,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扶贫对象等需求进行“因需施训、因人施教”,使培训内容更加实用化,让想学的学员学到真东西。精心安排了农业政策法规解读、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现代农业经营、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等方面的内容,农民在学习的同时,积极提出自己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解决了疑惑。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育效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员采取理论培训、实训操作、参观交流三段式的培训模式,尤其对于贫困村学员将实训操作和参观交流作为培育培训的重点环节,通过产业大户、能人带动和产业发展特色村的实地学习,激发贫困户的创业热情。同时,通过组织参观交流,学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不但拓宽了贫困户的视野,提高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对参培学员实行跟踪服务培训,帮助贫困村学员完成其创业计划书,通过回访培育培训,一方面解决了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使其培育培训工作长效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