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春光明媚。沐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市、区党代会、“两会”精神的东风,全区上下铆劲扬帆、乘势而为,发展信心更足、势头更猛。一年来,每一次满载希冀的出发,渗透着区委区政府决胜小康的智慧和勇气;一年来,每一次砥砺前行的实践,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念和期盼。近日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雷鸣同志带领区四大组织领导及各乡镇、区直各部门负责人,围绕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开展“大查大比”活动,在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寻先进、树样板,在决胜小康的征程中找差距、鼓干劲。区外宣办在媒体开设【大查大比】专栏,全方位、广角度、多领域梳理各乡镇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战略部署,完成“515”行动计划、“61111”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工作成果;集中展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区上下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风貌、新气象;大力宣传通过大查大比活动形成的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用人导向、干事创业的生态环境;激励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舞干劲、坚定信念,为建设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带头区凝心聚力、营造氛围。
秦岭乡:走好美丽乡村升级路 打好绿色产业文化牌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雷鸣在竹林村)
(秦州区外宣办)一年来,秦岭乡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秦州区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及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强势推进“四万四乡四覆盖”工程,打造六个科学发展示范点的工作思路,强化领导,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了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全区大大比活动)
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升党建水平。认真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层层传导压力,逐级靠实责任,形成了多级联动抓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坚持动态管理,建强村级组织。按照“巩固先进、提升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开展了“先锋引领” “活力提升”和“强基创先”活动。新建村级阵地7个,改扩建5个,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创新管理方式,发挥先锋作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乡党员中开展了 “三亮三比三提三争一竞”实践活动,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实践中,当先锋、做表率、展作为。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实效。结合精准扶贫、“双联”行动和“先锋引领”行动,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问三解三服务”活动,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共调解邻里纠纷21起,走访困难群众1100多户,帮助困难家庭1070多户,排查梳理和解决民生及发展方面的问题96件。

(全区大查大比 秦岭关砚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观摩现场)
认真落实“1+18”方案,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水平。将精准扶贫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工作路线图、时间表、作战图的部署和全区“1+18”配套文件精神,聚焦“六个精准”,按照甘肃省“853”挂图作业要求及建档立卡“12345”工作程序,完成了1070户4741名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信息录入和“回头看”整改工作。认真执行“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2015年实现脱贫290户1216人,目前全乡共有贫困户790户,3614人,贫困村5个。在5个贫困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1+18”实施方案,因村因户制定了帮扶计划及脱贫工作计划,制定了“十三五”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时序,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结合全乡产业发展实际,依托精准扶贫贷款、互助资金借款等金融坚持,指导贫困户围绕中药材种植、牛羊养殖、果树栽植、劳务输转四大产业,发展致富产业,增加收入。
建立了秦岭乡电商工作站和11个村级电商工作服务点,并利用秦岭门户网站和秦岭电商服务平台,对秦岭风土人情、特色优势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开展网络交易。将符合条件和需要危房改造的221户贫困户列为改造对象,并针对居住分散,因自然条件差导致的虎林、关砚、龙集寨、竹林、石家河、斜坡等6村190户农户1060名贫困人口实施了异地搬迁,目前,虎林、关砚、竹林、石家河四村异地搬迁房屋主体以完工,正在加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望于明年全部入住。强化智力扶贫,加大与人社、扶贫、妇联、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衔接,加大对有劳动能力培训需求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保证有需求人员能够掌握一门劳动技能。目前,全乡已培训有需求人员980人次,剩余300多人次将在今明两年之内全部得到培训。2015年顺利迎接了省委、省政府对我乡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取得较好成绩。

(火爆的秦岭连翘花海观光游)
强势推进“四万四乡”工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富民产业要求,以强势推进“四万四乡”(万亩核桃园、万亩中药材产业带,万头(只)牛羊养殖基地,万人次劳动技能培训;核桃种植之乡,药材种植之乡,牛羊养殖之乡, 劳务输出之乡)工程为重点,加大了产业培育工作力度。建成了藉秦山黄竹区域、稠泥河流域2个3000亩,梨树、虎林2个1000亩核桃建园示范点,白集寨1000亩苹果产业示范点,全乡累计完成核桃栽植1.4万亩以上。秋季将在白集寨村依托土地整理项目,继续栽植苹果、大樱桃500亩,使果品产业成为主导优势产业。

完成马安山石家河区域、瑶子河坝、牡丹沟3个千亩连翘点建设任务,种植中药材1.26万亩,其中连翘9000亩。建规模牛羊养殖场3家,30000只养鸡场1个,养殖大户23户,畜禽饲养量达0.89万头(只)。四是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引导贫困群众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联动机制,累计流转土地1.6万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9个,家庭农场4个,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家。加强与妇联、人社、林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衔接,举办劳动技能培训9期,培训干部群众2800余人次,劳务输出5400人,半年实现劳务收入290多万元。

(全区大查大比活动 秦岭万亩连翘基地观摩现场)
对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秦公簋出土地、秦文化发祥地--庙山进行保护性开发,建标志性石碑1座。新建鞭杆舞传习所1处1000平方米,吸纳表演人员120人。在梨树村争取和实施古民居保护项目,争取资金20万元,建仿古式八角亭2座;与天森药业达成投资协议,在石家河村建设集赏花采摘、餐饮游乐、秦韵骑射、万亩连翘基地为一体的“天森文化创意园”项目,目前完成项目投资500万元。成功举办了秦岭乡石家河“春来秦岭美,赏花石家河”文化旅游周活动。积极参加伏羲文化旅游节及秦州区春节文化活动。建立了秦岭门户网站,对秦岭风土人情、特色优势产品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

全力实施“四覆盖”工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围绕秦州区委、区政府“1+18”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按照全乡“四覆盖”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截止2014年底,全乡实现了通村道路硬化全覆盖,自来水到户全覆盖,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2015年,巷道硬化率达84.7%,亮化率达42.1%,危房改造率达66.8%。今年,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到村建设项目34个,项目资金1019.5万元。自筹资金改造提升梁梨路6公里,总投资400万元。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及扶贫专项资金,完成了胡家山村村内巷道硬化以及竹林等6村村庄亮化,建成了 5个贫困村村级卫生室,建成竹林、梨树、白集寨3个老年活动中心,在白集寨、中玉、麻山头、竹林等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3000亩,新修产业路16条24.13公里,建成白集寨、梁家门、黄集寨3村学校,并投入使用,硬化斜坡、董集寨、虎林、罗家河、白集寨5村文化广场3400平米,配套体育健身器材10套。
走好新村改造与旧村保护路子,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按照秦州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以“美丽秦岭”建设为工作抓手,以“千村美丽、万村整洁”为目标,坚持走好新村改造与旧村保护相结合的路子。深入挖掘秦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在竹林、石家河实施新村改造与旧村保护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无法居住的危房进行改造,对能维修居住的房屋按照建筑原貌进行加固维修,保持建筑风格,粉刷一新。对村庄进行硬化、亮化、绿化、洁化、美化。在竹林村建乡村记忆馆一座,收集整理具有古老乡土气息的石磨、石碾、古家具等物件。建传统工艺酿酒雕塑1座和仿古凉亭1座,依托传统工艺酿酒作坊建农家乐1家,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保护了历史文化,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留得了乡愁。围绕“天蓝、水清、地绿”目标,紧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垃圾清运、道路畅通”四个重点,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建农膜回收点4个,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森林覆盖率20.58,递增2.3%。以“四清”、“五化”为切入点,以村、商埠门店为单位,以 “一渠”、“二线”、“五片”为重点,进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白色污染物和破损陈旧广告牌匾的集中清理,努力实现全乡环境的美化、净化和优化。

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取得实效。积极引进天森药业有限公司、太极集团、茂丰中药材有限公司在我乡投资兴业。组织新建了恒源、富民等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药材、核桃、畜草种植和加工基地建设,吸纳当地劳动力900多人。共争取省、市财政资金5140多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60万元。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卫生扶贫受益贫困户391人次,普惠政策报销103.76万元,提高5%后报销108.98万元,其它政策优惠5.17万元。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2%。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全覆盖。在斜坡、董集寨、白集寨3个贫困村建成了乡村舞台。惠农政策受益贫困户458户,补贴总额17.37万元,社会救助96.82万元,低保26.25万元,医疗救助6.14万元,临时救助9.7万元,普惠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