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大家干的,我无非就是比别人多操了点心,多说了些话,多走了些路而已……”
闫媛,大城街道光明巷社区书记。别看她是80后,却是一个已有14年工龄、在社区主任岗位上工作了10年的“老干部”,也是光明巷社区3000多居民的“当家人”。无论是双联行动,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闫媛都把群众的事时时刻刻挂在嘴上,记在心里。她结合社区实际,要求社区干部把“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
社区阵地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场所,闫媛上任之初,社区工作人员挤在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房子办公。在狭小拥挤的办公室里,开展日常工作都显得很吃力,举办活动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社区阵地建设问题,闫媛一边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原地加盖社区阵地的手续,一边与社区大院居民沟通协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去年4月,社区办公阵地完工并投入使用,办公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闫媛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辖区居民和社区干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一名社区同行向她祝贺并“取经”时,她说:“工作是大家干的,我无非就是比别人多操了点心,多说了些话,多走了些路而已……”
她凭着一颗“妈妈心”,一张“婆婆嘴”,一双“毛驴腿”, 把每一件事情都落到了实处。
“我爱社区,这里的居民都很可爱,和他们在一起,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缘分。”闫媛凭着一颗“妈妈心”,一张“婆婆嘴”,一双“毛驴腿”,用爱心和智慧把一件件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生活冷暖的大事小事都悉数落到了实处。
辖区居民王四顺因肢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闫媛积极主动帮王四顺办理低保,并经常送去生活用品。43岁的困难户穆红梅,从小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作为社区的“当家人”,闫媛常带领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给她送生活用品,帮助打扫卫生。社区居民梁志刚患有尿毒症,为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闫媛将其纳入低保,发动居民捐款捐物,帮他度过了难关。梁志刚身体康复后,闫媛还当起了“红娘”,给他介绍对象,又联系工商部门,扶持他开起了小卖部。她的帮助,让梁志刚深受感动,主动到社区申请当社区义务巡逻员。辖区居民五保户郑玉祥,因为拆迁遗留问题,他多次上访未果后,把家里所有生活用品都搬到了信访局。闫媛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带领社区干部将其接回,联系好住处并帮助垫付租金,还送去了被褥和生活用品,办理了廉租补贴,随后又联系大城派出所,介绍他到所里当卫生保洁员。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闫媛带领社区干部举办了两届“邻里节包粽子比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建党节时,她又邀请一些书画家举办了书画进社区活动,激发了社区书画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活跃了社区文化艺术氛围。
她是居民困难时刻的“救助者”、民众心灵的“维修员”、党政国策的“宣传者”。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闫媛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有了一套自己的帮扶措施。她的联系户叫芦晓玲,离婚多年,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儿子辍学在家,家里主要靠低保维持生活。闫媛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后,她觉得,开展帮扶首先要让她“安居”,然后“就业”,才能走出困境。
在随后帮扶的日子里,闫媛每月送去都会给她家送去生活用品,并宣传各项优惠、帮扶政策。同时,又帮她申请廉租房,解决住房困难。并通过个人关系,帮助芦晓玲的儿子在华天电子公司上班。
芦晓玲感激地说:“你真是好人,帮我们解决了这么大的困难,我一辈子也没办法报答!”她笑笑说:“这些小事算不了什么,这是我的工作职责!”
居民们送她一个亲切的称呼:“接地气主任”。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闫媛发现了一些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比如个别社区干部中存在的办事懒散慢、来人问事态度傲慢、支差应事等问题,自己也不同程度的有。在即知即改中,她及时自查自纠,立行立改,开展自我批评,深入剖析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中,她对社区的管理方式和办事流程中存在的“大杂烩”现象进行及时整改。按照“一居一品牌”要求,依托社区党总支建设,建立了“五位一体”党员管理模式,即先锋党员示范岗、流动党员管理站、家居党员活动室、社区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年轻党员QQ群、社区官方微信平台等;在社区工作的总体布局和时间安排上,她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分”工作法,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办公室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到群众中走访、三分之一的时间到部门企业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
在她的带领下,光明社区真正做到了“光明办事,光明做人”,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均有很大的提高,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接地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