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力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全区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全区共争取实施国家、省、市、区列科技项目160项,组织鉴定科技成果94项,有24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省、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等各类奖励13项。依托科技项目实施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辖区内共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29家,其中国家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各类科技推广、科技信息、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技术开发等服务机构17家,从信息交流、技术推广普及、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规模生产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科技进步。我区从2002年到2011年连续4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我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试点区,和国家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区,2009年被甘肃省科技厅批准列入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3年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成果转化与扩散计划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支撑,大幅度提升了工业科技含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电工电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五大特色工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内被国家和省级先后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8家,长城电器、海林轴承、永红集成电路等7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32个产品获甘肃省著名商标。先后涌现出“长城”电器、“海林”轴承、“永红”集成电路、“石林”接触器等一批名牌产品。
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组装集成和推广,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高效化发展。目前,全区共建成10个区科技示范基地(园区),55个乡镇科技示范基地, 10个科技示范乡镇,144个科技示范村,8000多户科技示范户,对全区农村科技进步和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有秦州马铃薯、太京大蒜、中梁韭菜、花牛苹果等14个产品被农业部认证为A级农产品,圆明翔瓜子、西联蜂蜜、秦岭泉甜玉米等16个产品注册了商标,秦州大樱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了98%以上。
科技培训工作卓有成效。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技赶集”、 “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对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宣传科技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培育全民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和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每年培训农民和基层干部均达万人次以上,发放各种技术资料数5万份,不仅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培养出了万余名乡土技术人才,不少人被培养成为专业大户、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组建各类区属学(协)会7个,先后扶持发展了62个农技协组织,会员4100多人。
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区委、区政府把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作为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品牌产品和产业、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抓手,提升知识产权意识、扩大知识产权总量、强化指导服务。目前,被国家和省级先后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8家,10家企业被列入甘肃省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战略推进计划,5家企业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或示范创建单位, 7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32个产品获甘肃省著名商标。2009—2013年,全辖区累计专利申请量1071件,授权625件。商标申请量303件,版权作品自愿登记量35件,地理标志1件,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个,技术转让55件。专利成果转化300多件。
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全区共有科技特派员169名,在工作中紧紧围绕我区农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一是围绕当前农民最关心的农资问题,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科技特派员积极深入农村,为农民介绍农资识假辨假常识,讲解科学使用农资知识,营造农资打假氛围,切实维护了农民权益。共举办科技宣传橱窗、墙报60多版,各种科技展览、科技咨询16场次。二是积极开展了果园管理、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技术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印发各种科技资料和信息2万多份。三是结合全区10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项,在提高示范效果的同时,加强了对周边农民技术培训指导,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四是深入养殖场(户),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活动,着重从冷库、市场、兽药饲料经营企业、屠宰场四个环节入手进行专项检查,督促完善规模养殖场,建立卫生、防疫、消毒等各种管理制度,确保上市畜产品和畜牧业投入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