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期10大文化建设项目——
“古秦州保护利用”留住文脉之根

西关片区人口密度大(此图由名城办提供)

伏羲城古民居院内。

伏羲城古民居院落。
兰州晨报天水讯(记者王兰芳)精美绝伦的垂花门、栩栩如生的砖雕脊兽、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走进有2700百年建城史的“古秦州”,无数游客无不为“古秦州”之古色古香深深折服。传承千百年来的古城、古街巷、古民居、古树名木、古寺、名泉,自然成了“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和特色所在。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古秦州”之“古”,给后辈儿孙留住秦州之根,自1998年以来,天水在护“古”复“古”上大做文章,从而使天水古城“城、街、巷、院、寺、庙、树、泉、艺、俗”有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毋庸置疑,这些流淌着“古秦州”血液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守望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秦州儿女生生不息的生活变迁。
1、 “五城连珠”格局传承古城文脉
据了解,“古秦州”保护与利用项目涵盖保护天水古民居、古树、古迹、古刹、古镇等多个领域,抢救性的保护并传承历史遗存,当代人责无旁贷。
据史料记载,从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设置邽县、冀县至今,天水已有近2700年的建城史。早在北魏时期,天水古城就形成了“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伏羲城、西关城、中城、大城、东城等五城自西向东依次相连,相互独立的空间格局,在我国建城史上独具一格。
进入天水城区,沿秦州区解放路一路向东行来,路北赵家巷、三新巷、澄源巷和路南的石家巷、育生巷、忠义巷、自治巷依次毗连,巷道深处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落和天水伏羲庙遥相呼应。
数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古民居的天水著名学者王耀老先生对于天水古城的历史特点如数家珍。据老先生介绍,天水古民居一般为土木结构,而民居形制当属四合院。目前秦州区保存相对完整的三新巷,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挂牌保护的历史名人建筑群。而位于三新巷的赵家大院和赵家祠堂,不仅是秦文化发源地的重要载体,还是赵氏华人寻找赵姓之根的圣地。
据天水文保部门拉网式普查,天水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古民居保护院落143处,名泉5处,古树241株及各级各类馆藏文物3万余件。
2、“古秦州”保护工程持续推进
近年来,天水市通过争取,先后使仙人崖石窟、水帘洞木梯寺石窟、玉泉观、天水后街清真寺、秦安文庙、鲁恭姬造像碑等成功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文保单位成功晋级为省级文保单位。
在城市建设中,天水市政府将伏羲城、西关城2个古城区和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新巷、澄源巷、育生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街区作为重点,加强保护。自2009年起,天水市政、秦州区两级政府每年各专列500万元用于天水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的抢救性修缮保护。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天水市专列120万元完成了149株(次)古树名木的复壮和保护。
3、抢修保护古城力度亟待加大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天水城市建设与全国一样进入了大规模旧城改造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认识所限,大量拆除了人们记忆中一时难以抹掉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珍品。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指有几处文物古迹,更要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街区民巷,如果这些都消失了,就割断了历史的脉络,历史文化名城也就失去了意义。相反,留住这些脉胳,也就留住了我们的‘根’。这也是‘古秦州’工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所在。”王耀老先生如是说。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位于秦州区解放路石家巷的石作瑞宅院原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系清代早期建筑。遭受上世纪九十年代破坏后现仅存1—6号院,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部分屋顶坍塌严重,多处墙体自屋顶开始就出现很大裂缝。与此同时,住在古民居内的居民现大多数生活较为困难,人口密度大,院内违章建筑普遍,电路乱接、老化,多数区域存在水灾和火灾发生后无法救援的隐患。
对这种现状,一直致力于保护天水古城的天水名城办主任张志斌坦言,尽管近些年来,天水市在名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其原因是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技术难度高、所需资金大,加之文物古迹保护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文博、古建方面的专业人员匮乏,成了目前保护古城难以逾越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