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外宣办)春节期间,利用走亲访友时机,沿着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记者走进了秦州区天水镇柴家山村。一路之上,车来人往,昔日封闭的小山村,如今已变得熙熙攘攘。
柴家山是天水镇26个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190多户,1000余人,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人均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双联”行动中,该村被确定为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张明泰的“双联”点后,经张明泰联系、协调相关部门,给柴家山修通了长4.9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并修建了一座连心桥。
“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们村子会通上水泥路。”2月14日,74岁的柴守仁老人,准备到地里转转,看到记者,一下子拉开了话匣子:“你看我脚上的布鞋,再也不是满脚泥了,我穿了几十年的雨鞋,总算退休了。”
对于这条水泥路,柴守仁老人的期望比其他人更迫切。他的两个儿子柴永明、柴罗成都在麦积区开出租车,有时回家看望两位老人,柴守仁老两口既希望儿子多呆一会儿,又害怕下雨儿子被“困”在家里。如今,老两口再也没有这种担心了。

“这确实是一条致富路。”柴家山65岁的老党员柴雨儿说,“香水沟一带10年前有200多亩苹果园,但一下雨苹果运不出去,果园在村里越来越少,今年从修路开始,村里许多人又准备重建果园。在水泥路打通短短的两个多月,村民买来了5辆农用车、7辆旋耕机,村里也通了班车。”
对于天水镇来说,公路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据了解,天水镇自2010年11月有了第一条“村村通”水泥路、咀头村4.1公里的产业路以来,每天通过这条路,将1300多亩蔬菜基地里的蔬菜运到天水、礼县、西和、成县等地,运输量最多的一天能达2万斤。从咀头村的样板路开始,天水镇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便驶入快车道,今年新修近26公里。与此相对应,修通水泥路的村庄,基本上都规划了产业,比如古集梁农业综合开发区,规划果园15万亩,涉及天水、华岐、汪川的部分村庄古集梁处于核心区;全长9公里、宽4.5米的天(天水镇)大(大门镇)路—杨湾—青年—古集的“村村通”水泥路的建成,更让这里的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