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秦州区“破解难题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记略

本报通讯员 秦组宣
“七个翻番”、“五个大幅提升”“三个持平”……这些数字,见证着天水市秦州区率先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秦州区把破解难题作为推动全区各项重点工作的有效载体,高度重视并下功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关心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尤其在破解“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工程”这3个影响大、范围广、群众受惠面宽的难题方面,用大气魄、大手笔写下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广厦万间——让老百姓住有所居
作为天水市中心城区,近年来秦州区房价居高不下,低收入家庭住房紧张。对此,秦州区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打破拆迁征地瓶颈,多方筹措资金,创新住房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年,相继完成了1140亩保障性住房及限价商品房建设用地的储备工作。采取国家省市项目投资、财政扶持与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调动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全年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1.84亿元,争取“以奖代补”资金1479.2万元,与银行签订了16.4亿元贷款意向性协议。坚持创新机制和强化管理相结合,实行主要领导抓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高位推进机制、多部门综合协作的服务机制、公示评比结合抓进度保质量的工作机制、专人定期督查检查的促进机制。
为了保证住房分配公正公开公平,秦州区实行“以人为本、特困优先”,将廉租住房房源和保障对象分为三组四类,采取“二次摇号”方式,并邀请群众代表以及公证人员共同监督,严格执行“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制度,实现廉租住房分配和经济适用房销售阳光透明,确保困难群众住得起、住得上、住得好。目前,全区已相继开工建设了“峪河兴居”“安民家园”等16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总建设面积126万平方米17923套。已建成并交付使用保障性住房18万平方米2580套,向中低收入家庭销售经济适用房1789套,配租售廉租房350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6181户1795.96万元。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逐步投入使用,较好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全员纳保——让老百姓老有所养
秦州区总人口65.9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仅占总人口的24.2%。为了让城乡广大居民实现老有所养,秦州区紧抓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区的机遇,坚持把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作为惠及民生的德政工程,抓好抓实。
深入宣传形成良好氛围。实行领导包乡镇街道、干部包村包社区的责任制,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进村入户,详细讲解惠民政策,采取逐户宣传、散发资料、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政策天天讲、资料户户有、干部村村走、政策人人懂”的良好氛围。
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扎实开展经办人员业务培训,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了政策法规、业务技能、工作流程及经办规程,以方便群众参保登记为出发点,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千方百计提高保费收缴率,扩大参保覆盖面。到去年底,全区农村参保人数达到23.39万人,参保率达92.8%,城镇居民参保1.69万人,参保率达83.61%。2011年12月18日,秦州区举办了城乡居民养老金首次发放仪式,为全区符合领取条件的484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代表发放了基础养老金存折。全区4.98万符合领取条件的60周岁以上居民首次领到基础养老金,增强了广大城乡群众的参保积极性,提高了老年人生活水平。

村路硬化——让老百姓出行通畅。
针对通村公路路况差、通行能力弱、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难题,秦州区委、区政府提出,利用1-2年时间,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工程建设实施涉及16个乡镇420个行政村,惠及40多万农民群众,被省交通厅列入“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从2010年后半年起,区委、区政府先期筹资3000万元,完成村村通水泥样板路102.8公里。2011年由区财政自筹资金近1亿元,启动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工程95条312.57公里,完成投资8257.5万元,工程形象进度92%。截至目前,全区通村水泥路共完成414.37公里,占通行政村道路的52.7%。今年,秦州区还将完成通村水泥路200公里的建设任务。
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让秦州区农村72%的群众告别了尘土路。全区16乡镇主干道均实现硬化,切实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问题,破解了农副产品滞销的交通瓶颈问题,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惠民利民实事的进一步落实,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发展,在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中递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