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源泉 不竭动力
——庆阳弘扬农耕文化促进农业文明综述
由于破碎的塬面和干旱的气候等因素制约,庆阳农业生产的效益并不是最好的,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却先后两次在庆阳市召开旱作农业现场会,推广“庆阳经验”。正如农业部一位官员所说:“作为西部干旱地区,庆阳的旱作农业生产无疑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的。”
深厚的农耕文化,是庆阳农业文明永远的背景
庆阳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蒲河川谷就开始了垦荒植谷的早期农耕。夏商时期,庆阳属禹贡雍州之域,周先祖率族人来到这里,“教民稼穑”,“树艺百谷”,开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庆阳先民们事农桑,务耕作,重农务本,民风敦纯,逐渐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陇东学院教授、民俗研究专家李建荣认为,形成于庆阳的周祖农耕文化,其核心精神是“勤劳朴实的农本思想,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庆阳市被誉为华夏远古农业的“北方摇篮”,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有着丰富内涵的农耕文化,不仅成为庆阳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也对庆阳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历史上,庆阳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在革命战争年代,庆阳人民不畏艰险,响应大生产运动,积极发展生产,极大地支持了中国革命事业。有关专家认为,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老区精神,和周祖农耕文化的内涵一脉相承。最具时代特色的老区精神,是对农耕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淳厚的民俗风情,是庆阳文化产业丰富的源泉
悠久的周祖农耕文化,孕育了庆阳淳厚而独特的民俗风情。庆阳的传统民俗文化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被称为庆阳“五绝”。
千百年来,庆阳人就是用朴拙的香包、喜庆的剪纸、粗犷的民歌表达着他们的悲喜。这些艺术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由于受外来和现代文化渗透较少、个性突出,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从2002年至今,庆阳先后被文化部、中国民俗学会等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徒手秧歌之乡等。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庆阳剪纸、窑洞营造技艺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个项目进入省级名录。
淳厚的民俗风情,成为庆阳市又一名片。为发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庆阳市连续举办了六届香包民俗文化节,以节会平台推动产业发展。西峰区后官寨乡白庄村妇女左焕茸,从事香包刺绣生产十多年,香包销售成为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特别在香包民俗文化节的助推下,她建起了香包刺绣生产加工基地,雇用员工60多人,年产数量7600多件,产值近百万元,成了靠文化致富的明星。目前,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全市共有民俗文化产业企业100多家,国家、省、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770多人,从业人员达15万人。开发民俗产品5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实现利润1.5亿多元。
浓厚的农业情结,是庆阳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
农业大市如何发展成为农业强市,是庆阳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庆阳市农牧局局长赵自元认为,广大群众浓厚的农业情结,是发展庆阳经济的不竭动力;传统农业的良好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事实也证明,庆阳人对发展农业产业,有着广泛的自觉;对应用农业技术,有着天然的向往。
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庆阳市提出了以产业富民为主线,突出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两大任务”的总体思路,以草畜、苹果、瓜菜、小杂粮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因此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农村经济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局面。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规模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3户。去年以来,又组建起了3户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农业生产走上了提质换代的新路子。庆阳已经成为我省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全国最大的白瓜子仁加工出口基地,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杏乡”。去年,全市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农产品出口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一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庆阳人积极作为,大有收获。2005年,全市示范推广种植5000亩,随后迅速发展,1.5万亩、5.8万亩、54万亩,今年达到151.5万亩。采用这一技术种植的玉米,亩均增产112.17公斤,种植农户人均增收100元。
农耕文化浸润下的庆阳人民,在农业生产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也不甘人后。去年初,宁县焦村乡任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方式,成立了我省首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宁县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土地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和现金两种方式入股,统一规划、规模经营,按股分红。土地流转的大胆尝试,让农民摆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枷锁,释放了土地的活力。目前,庆阳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18个,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07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385元,增长17.5%,增幅是近20年来最高的一年。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1.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2.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5.51亿元,财政大口径收入19.7亿元,小口径收入9.9亿元,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