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二五”时期是清水县经济总量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清水县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实施“5551”发展战略,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县呈现出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社会风气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十三五”,清水县牢牢扭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始终遵循“八个并重”总体要求,提出了“14651”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为此,清水县新闻媒体将开设【解读全委会】专栏,深入解读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县委十四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自我加压、自我赶超,为努力开创清水崛起跨越发展新局面、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篇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解读全委会】2016年清水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二大重点工程”
2016年,清水县将围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问题,着力抓好省委提出的“十件大事”,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二大重点工程”,真正做到干部真干、群众真动、贷款真帮、项目真扶,确保完成2万人的减贫任务。
(资料图片)
一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一脱贫攻坚 “当头炮”,年内建成5个续建工程,开工15个新建工程,全面完成26村872户4098人的搬迁。全力落实25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对精准扶贫2000户C、D级危房户,县上通过协调落实3—5万元贴息贷款帮助建房;对500户特别困难的危房户,除落实政策补助外,县上通过民政救助和财政补助,户均再配套补助3万元,帮其建设不少于45平方米的安全住房。
(资料图片)
二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着力抓好远门、金集等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延伸,解决白驼、红堡等10乡镇17个行政村3184户14832人饮水不稳定问题。
(资料图片)
三是实施交通提升工程。建成通畅工程16条180.2公里、153个贫困自然村砂砾路153条477公里、4村“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工程39.8公里,实现建制村水泥路(沥青路)全覆盖,121个贫困村砂砾路全覆盖。
(资料图片)
四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全面落实“4536”富民产业增收计划,算好“干鲜果+牛(羊)、干鲜果+蔬菜、干鲜果+药材、牛(羊)+药材、药材+蔬菜、劳务+土地流转” 6笔脱贫账,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好人均两亩园,户均两头牛、1亩中药材或蔬菜、至少输出1名劳动力的目标要求,确保让富民产业铺天盖地发展起来。
(资料图片)
五是实施金融扶贫工程。抢抓国开行、农发行未来5年融资用于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加大争取力度,实施一批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集中、大额、长期性民生项目。继续实施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力争年内发放专项贷款2.5亿元,加强资金贷后监管,确保贫困农户贷得上、用得好、能发展。
(资料图片)
六是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以创建全省电商扶贫示范县为目标,抓好电商服务体系、宽带物流网络、电商营销人才队伍、农特产品品牌四大建设,确保所有行政村通宽带网络,推进物流配送点向乡村延伸,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100个,培训电商人才2000人,发展农村网店200家,带动贫困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特产品增加收入。
(资料图片)
七是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抓住光伏扶贫试点县建设机遇,尽快实现张杨村200户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加快5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发展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户1000户左右,开辟农户增收新渠道。
(资料图片)
八是实施“十百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坚持“源头治穷”理念,大力培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确保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外出务工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苦干脱贫、实干兴家、巧干致富。
(资料图片:蒲魏梁流域精准扶贫项目)
九是实施整流域综合扶贫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和财力倾斜,投资4000多万元,集中力量抓好蒲魏梁流域精准扶贫集中攻坚和远门、新城两乡差异化扶贫,加快缩小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为片区内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资料图片)
十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新建行政村幼儿园20所;落实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生活补助,免除学前教育幼儿保教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和省内高职院校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推进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全履盖。
(资料图片)
十一是实施社会帮扶工程。巩固扩大国家能源局定点扶贫和省发改委联系清水成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作用,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包乡包村扶贫。动员社会组织及个人通过扶贫助学、支教助医等多种形式支持扶贫事业,鼓励扶贫志愿者参与到村到户精准扶贫行动。全力支持 “一对一献爱心贫困儿童资助协会”开展帮扶活动。
(资料图片)
十二是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提高农村一、二类低保标准,实现低保线与扶贫脱贫线“两线合一”,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15%,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0%,落实好城乡孤儿基本生活补助统一标准等政策,多措并举保障363户1321人兜底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