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十大名片之七: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清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5000年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经久不衰,一批文物、文化资源得到了保护、研究、发掘,“清水道教音乐”“清水剪纸”“木人摔跤”“轩辕鼓”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传承。2011年,清水县(轩辕鼓舞)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清水县立足“轩辕故里”的历史史实,大力挖掘文化资源,传系和弘扬轩辕文化,创编了阵容庞大、气势恢宏的大型广场舞蹈《清水轩辕鼓》。《清水轩辕鼓》阵容庞大,气势恢弘。由136人组成,以3面大鼓和64名女鼓手为主,以20面平鼓、12面大钋、4面大锣、24杆轩辕旗为衬托。3面大鼓和大、中、小三种鼓型,表现轩辕黄帝“观天”、“理地”、“治民”,天、地、人三者和谐生存、永恒发展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是对《黄帝内经》关于“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的理论精髓的暗合。4面大锣和12面大钋寄托着人类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24杆轩辕彩旗展示着轩辕黄帝探索农时二十四节气、创造农业文明的不朽功勋。64面小鼓是先天八卦演义规律的隐寓,昭示着轩辕黄帝带领远古先民们认识大干世界,寻求万物规律,把握人类命运的聪明智慧。《清水轩辕鼓》由黄帝开国、先民生存、万邦和睦三部分组成,采用清水民间世代流传的鼓点韵律和舞蹈语言,通过豪迈奔放、简洁明快的艺术表演,阐述轩辕文化“敢于斗争,勇于创造,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是清水人民对轩辕黄帝出生清水轩辕谷、发迹清水轩辕溪、创造人类福祉的深情缅怀和崇高礼赞。

清水这个陇上古县,是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纵观轩辕黄帝的一生,是艰苦创业、造福人类的一生。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化身,而且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都诞生在黄帝时代。据史料记载,轩辕黄帝造文字、制衣冠、做舟车、创医学、定算数、务蚕桑、搞纺织、烧陶瓷、锻冶炼、筑房屋、赐姓氏、等上下、分贵贱、别男女、异雌雄、定嫁娶、入洞房、造坟地、立学堂、育人才、定法制、约万民、立金刀、制五币,日中为主,以物易物,繁荣贸易,互通有无,各尽所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族的第一面鼓出现在黄帝时代。相传,黄帝身边的大臣常先在空心树杈上晾晒了一张野牛皮而忘记了去收,野牛皮经过长时间曝晒后皮板收缩,紧紧裹住了空心树杈,有个叫贾齐的人无意去拍,结果发出了咚咚的响声,又找来木棒去擂,发出的声音更大,惊跑了驯养能手王亥正在驯养的马匹。王亥和贾齐打了起来,黄帝及时赶到,问明了情况。

就这样,在黄帝的发现和倡导下,中华民族的第一面鼓诞生了。在著名的神话篇章《黄帝战蚩尤》中,黄帝正是用鼓和战马的主导作用,特别是用一“鼓”作气的威力,战败了蚩尤。从此以后,鼓成为中华民族震憾国威,鼓舞士气,威震敌胆,助战助威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后来,鼓进入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重要领域,甚至进入了民间文艺,以鼓告急,以鼓庆贺,以鼓助威,击鼓舞蹈,提神焕气,造型千秋。

《清水轩辕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清水人民时代精神和崭新风貌的集中体现。 《清水轩辕鼓》不仅是宣传和弘扬轩辕文化,提高清水知名度,发展清水旅游业的重大举措,更是全县人民振奋精神,激发豪情壮志,努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进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崭新姿态。清水有可待开发的广阔资源,魅力四射的轩辕文化、秦文化和充国文化,绚丽迷人的宋墓群,优势鲜明的土地、林草、畜牧资源,总量居全市之最的水资源,位列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的汤浴温泉,储量丰富的铁、锰、铜、金、辉绿岩、大理岩等19种矿产资源,闻名遐迩的“中国一绝”庞公玉,久负盛名的清水大麻,清水良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在全省称得上首屈一指,具有灿烂历史,生态良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清水,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了解。

《清水轩辕鼓》是三十多万清水儿女重振雄风、昂扬奋进的精神法宝,是清水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创业的战斗号角,是清水人民负重拼搏、加快发展的昂扬姿态。勤劳朴实的清水人民将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力传承和弘扬轩辕文化源远流长的创造精神,以淳朴诚信、尚德务实、创新超越的姿态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