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历程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清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载阔步向前。从农村土地承包到农业税减免,从牛头河改道到清社公路建设,从构建“四大工业园区”到全力打造天水生态旅游“后花园”,清水人民前进的脚步铿锵有力,时代的脉搏激情跃动,铸就了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清水,毅然挺立在关山脚下。

经济发展跨越提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清水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全县经济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农业生产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较快发展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坚持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主攻农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集中实施重点突破,推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至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03亿元,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561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589元,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到2008年底,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8.8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46亿公斤。自2004以来,中央连续5个1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近年来,清水县把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积极培育林果、畜牧、经作、劳务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了干鲜果、马铃薯、蔬菜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了科技养殖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和康健牛业、秦源种鸡场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2008年底,全县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协会100多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8万头(匹、只);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面积达20多万亩,总产量达55674.5吨;以蔬菜和中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总面积达22.15万亩,总产量7.32万吨;劳务产业2008年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力5.2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44亿元;清水“半夏”、“薄皮核桃”、“马铃薯”、“放养鸡”和“粉壳蛋”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初具规模,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建国初期,全县仅有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少数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清水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战略,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酒饮食品、建材、矿产品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通过项目和招商引资,吸引资金、技术等要素聚集,加快了上邽、小泉、东关、新城四大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75户;启动实施了“135”工业经济增长点培育工程和“10强50户”重点企业扩税增效工程,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到2008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
商贸流通业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规范管理商贸中心区、发展培育专业市场、全力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商品供需呈现多元化,居民消费品琳琅满目,超市、专卖、连锁等新型零售业态不断涌现,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6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达4.7亿元。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60年前清水没有一条油路,经过60年的发展, 全县共有各类公路335条2019.99公里,其中省道1条54.69公里,县道7条264,7公里,乡道10条111.22公里,村道316条1132.62公里,桥梁31座/985.25延米,18个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8个乡镇通油路,260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69个行政村通沥青和水泥路。农业基础设施方面,2008年实现了人均2亩水平梯田目标;有林地达到6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9%;“十五”期间累计新建集雨窖1.1万眼,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6处,新建高标准梯田10.29万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207.72平方公里。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所有的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目标,实施了农村“户户通”和电气化村建设,城乡供电标准化、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通讯方面,电话、宽带网进入寻常居民家庭,移动电话基本得到普及。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初的清水城区,一条街从东望到西,低矮的平房遍布小城。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城区已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交错,人均新增绿地2.56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在城市建设中,轩辕大道、牛头河大桥、供热供水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使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轩辕广场、体育活动中心、标准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的建成,环境优化、功能完善、蓝天碧水、人美城靓的城市面貌日益彰显。同时,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60年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县人民群众也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进入21世纪,国家免去了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五保供养、农村低保、燃油补贴等一系列补助资金源源不断地发放到了农民的手中。城乡居民的现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得到改善,电脑、家庭轿车、数码相机等新型产品开始走进百姓家庭。
60年来,清水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各级各类学校达到343所,中小学在校学生达6万多人,专任教师达2820人,全县中小学实现了校舍建设“六配套”;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取得新突破,“两基”通过省上验收。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转正常,2008年,全县农民参合率为94.3%,为1.92万名住院病人报销医疗费1988.62万元;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在编职工由县财政全额供养,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成功举办了两届轩辕文化旅游节,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华山派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进步,计划生育率达到85.39%。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85%,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成功跨入全国科技进步县行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三大保险参保率不断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8%,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和大病救助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