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位居甘肃东南,秦州东北,东界陕西陇县、宝鸡,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北邻张家川,距陇海铁路天水站40公里。全县方圆2012平方公里。
清水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以“清泉四注”而得名。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据《水经注》记载,轩辕黄帝出生在清水,现存“轩口窑”、“三皇沟”遗址两处。
清水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地处陇山西南麓渭河流域北岸,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全县耕地面积96万亩,林地64万亩,草山草坡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5%。境内重峦叠翠,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色俱佳,距县城8公里的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尤其被誉为“生命之花”的锌含量居全国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和矿泉水开发价值。此地群山环抱,清流映带,鸟鸣林幽,一派田园风光。位于县城东南28公里处的花石崖,相传为唐玄奘取经途中大战黄木狼的万紫山,现存有黄木狼洞遗址。此地林木苍郁,悬崖峭壁,岩石嶙峋,寺庙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绿树成阴、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鸟语花香的秦非子牧马场、三皇谷森林公园等,令人心旷神怡。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金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红崖晚照、古洞悬石、月台云影、高岭飞泉俱为旅游佳处。
清水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富饶。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林果、经作等农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正常年景产量达1亿公斤。经济作物以药材、胡麻、葵花、大麻、蔬菜、花卉等为主。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林果产品主要有苹果、葡萄、核桃、花椒、梨、桃、杏等,是驰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苹果重点产区之一。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十分丰富,畜禽主要有牛、羊、猪、鸡等50多个品种,野生动物100多种,珍贵的有毛冠鹿、石豹、红腹锦鸡等。
清水“天河”品牌优势明显,工业生产初具规模。清水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辉绿岩精品——庞公玉工艺品堪称“中国一绝”,为观赏、珍藏、馈赠之佳品,开发前景广阔。
自县城实施六大增收工程伊始至今,劳务增收与工业崛起齐飞;丰收之景共喜悦之情一色。百业俱兴,经济增长如雨后春笋之势蓬勃向上。
推进六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清水篇
特色产业 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何永德 实习生杨跟祥

一个平台让农民
增收得实惠
炼锌电炉中流淌出的锌液,在工人师傅的熟练操作下,被注入到一块块模具中,一块块成形的锌锭整齐地被堆放在成品区,这是记者在刚刚投入生产的天水鑫烨化工有限公司清水县红堡冶炼厂中看到的一幕。年上税占清水县工业总税收2/3的鑫烨化工落户清水后,不但自身在发展中壮大、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增长,而且解决了周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前,红堡冶炼厂已吸纳劳动力80余人,人均工资在1500元以上,年产锌锭5000吨,产值上亿元。
近年来,清水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力度,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建设四大工业园区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培育提升骨干龙套企业,着力抓好以资源加工业为主的四大产业。随着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天水轩辕纸业、天水伟业天赐实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的相继投产、运营及县内建材企业满负荷生产。截至9月底,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100万元,上缴税金731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4.3%、21.4%、25%。
首期投资5000多万元的国内一流施胶瓦楞原纸自动生产流水线,年生产高强度施胶瓦楞原纸5万吨,工业产值达1.6亿元的天水轩辕纸业有限公司,自落户清水红堡工业园以来,吸纳就业员工280多人,年支付工资380万元,人均月收入达1200元,在拉动县域经济的同时,又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平台。
清水县还充分发挥自身矿产及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酒饮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建材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按照整合县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科学合理定位、加快机制创新、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坚持依托农业办工业,依托项目工业,构建新的地方工业体系,上邽、小泉、东关、新城4个工业园区初步形成,目前,四大工业园区共有60户企业落户,随着轩辕纸业、鑫烨化工、邽丰农化、义兴公司、昊峰公司等一批企业入驻园区,四大园区实力不断增强,一幅工业增收的蓝图已经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一个决策
筑起致富的快车道
“今年夏粮又是个好收成,每亩比去年多挣200多元!”清水县红堡镇安坪村四组村民景勤学说起今年的收入时满脸的兴奋。
景勤学家种了3亩小麦,经过实施土壤改良、水利灌溉,总产量达到了2100多斤,平均亩产700多斤,比2005年平均亩增364斤。和景勤学一样高兴的,还有红堡镇项目区内的1386户农户。今年,他们播种的1.1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预计可达1104万公斤,预计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1900元,比去年增加200元。
给红堡镇农民增产增收带来显著变化的,正是目前清水县大力实施的助农增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6年,省上将清水县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该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项目区内进行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整个项目区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处处充满生机的万亩良田。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引导下,近3年来,清水县先后筹措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9亿元,新修梯田35164亩,建成各类小水利工程39项,粮食生产连续3年获得丰收。今年,总产量更是达到了3.7万吨。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清水县领导认识到:要把现代农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仅打好农业基础设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这样才能依靠科技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为此,清水县把培训农民放在了首位。该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更是专门在交通方便、人口比较集中的红堡镇安坪村村口建立了一处占地50多平方米的科技图书室,配套了近5000册科普图书和培训教材、50多套光盘,每年培训科技“明白人”达5000多人次。
与此同时,清水县还在条件较优越的川区,建成了近千亩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和占地45亩的良种鸡繁育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建成连体温室、节能日光温室、普通大棚219座,通过试验、示范和组织农民参观学习种植航椒、航茄等航天系列蔬菜品种,使很多农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现代农业的栽培技术。
一个照像馆
折射农村新气象
在清水县黄门乡采访时,一家乡村照像馆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在外墙展示的一些结婚照上,记者看到了现在农村青年的新观念、新气象,照片上反映出的画面与城市青年的婚纱照片没有什么两样,时尚的婚纱、礼服,大副尺寸的照片比比皆是。
这家照像馆的主人叫李建斌,曾在外打工20多年。于去年在家乡开办了这家照像馆,说到农村的变化,他深有感触地说:“农村这些年的变化,真是太快了,农民已不仅仅是为了温饱而奔波。现在生活好了,除了对物质上有新的要求,在精神、文化上也有了新的需要。黄门乡小河村的一个自然村,去年共有7对新人结婚,并且都要求用摄像机、数码相机在结婚当天为他们记录。新房中的摆设已经和城里人的家庭摆设没什么区别,各种时尚家电一应俱全,甚至有的家庭还配备了电脑……”
李建斌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年收入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家庭很多。而且通过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也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文明程度也提高了。
目前,清水县紧密围绕“劳务增收”工程,努力提高劳务输转效益,全力打造以轩辕故里为劳务品牌的建筑工、电动缝纫工、家政服务等劳务大军,大力发展实用技术教育,加大对劳务输转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能致富的乡土人才队伍,以电动缝纫培训、电脑培训、栽培技术培训等为主的培训基地的建设,为农民劳务创收提供了技术保障。现在,清水县每年输转劳务人员5.3万余人,创收2.42亿元,占全县经济收入的近百分之50%,劳务增收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
黄门乡的马什村,今年共输转劳务385人,实现劳务收入164万元,人均增收809元,占人均纯收入1778元的45%,像马什村这样以劳务增收带动经济发展的例子,在清水县还有很多。健康发展的劳务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清水县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它将带领全县农民快速奔向小康路。
一个政策
田长水算起经济账
沿着清社公路行进,在一路醉人的深秋美景的陪伴下,顺着这条生态之路,来到了核桃之乡——清水县草川铺乡,村民田长水就在该乡黄崖村念着他的致富经,圆着他的致富梦。
已过天命之年的田长水,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敦厚朴实的脸上已深刻上了大山的印迹。当记者说明来意时,田长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说起了他们村的变化。
他告诉记者,核桃一直以来是他们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年来,依靠党的扶贫政策,他们村建设起了规模不一的核桃种植园区,通过这几年的辛勤劳动,他们确实是过上了好日子。田长水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他种的82亩核桃产果4000多斤,收入是4600多元。10亩套种葵花,产瓜子5000多斤,收入1万元,再加上套种甜玉米、小麦以及养猪、养牛的收入,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这还不算强壮劳力外出打工的收入。像田长水这样的村民只是黄崖村的一个缩影。
过去草川铺乡种植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农民收入甚微。从2003年开始,草川铺乡采取林粮间作模式,逐年引进优质嫁接核桃苗木累计30多万株,栽植面积达20450亩。目前,全乡累计栽植面积达30450亩、50多万株,人均2.6亩,已形成了“刺槐松树戴帽子、核桃良田铺底子、秀美新村点坠子”的美好图景和产业布局。现在,草川乡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核桃之乡”。
同时,乡镇也积极争取依靠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项目的扶持,给养殖户、种植户投入了60万元的扶贫资金,进行规模养殖和种植,还加快了高产示范园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贫困农村群众的脱贫注入了希望。
一个工程
我住上了好房子
世代居住在山窝里的张万才一家,这些天来,一直在给自己建房的工地上打工,他每天带着女儿忙得不亦乐乎。一排排整齐美观的房子和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的村民们,勾勒出了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面。
张万才告诉记者,他们家世代居住在黄门乡元川村山窝里的毛坯房里,生活艰难,只能靠务庄稼的一点收入维持生活。现在建的这些房子中有他家的一套,并且他和女儿还在这个工地上打工,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亲手建起了自家的住房,想想都让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