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肉、丸子、扣肉……正月里,在秦安县安伏镇剪湾村,只要有亲戚或客人来访,家家户户都会端上早就备好的“年味”饭。
“来来来,快进屋。”68岁的杨祥胜热情地迎我们进屋。
“今年最大的喜事,是我们家终于要脱贫了,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过起年来,头也轻了,心里美滋滋的。”坐在沙发上,杨祥胜老人跟我们唠起了脱贫的事,一笔笔算着过去一年的收支账,合计着这一年的脱贫计划。
“说起这贫困,打我记事起,父母那辈就一直是贫困户。家里孩子多,人均不到一亩地,果树又少,一年下来,吃饭都是个问题。以前怕过年,无非穷怕了。现在天天像过年似的。”杨祥胜回忆,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大年,别说是吃肉,买点糖和瓜子就算是过年了。
李凤霞是杨祥胜的儿媳,20多年前嫁到该村时,她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住上挂着落地窗帘的小洋楼,还会心情舒畅地跳起广场舞。看着孩子一个个长大,李凤霞深切感受到了家口由少到多,家当从无到有的巨大变化,她总觉得这些年的日子过得像变戏法似的!

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她家年收入由5年前的人均约2500元不到,发展到现在人均4000多元,收入翻了一番。即将摘掉贫困户帽子,她顿觉头顶上轻松了许多,再也不怕过年了!
在李凤霞的记忆里,孩子小时候,越是靠近年关,她心里越是发慌。因日子困难、手头拮据,过年时买点大豆、糖和瓜子,还要用小碗量着给孩子分掉。给娃买件新衣裳,不到大年初一舍不得让穿,馋得娃经常把衣服从柜子里拿出来铺在炕上,一遍遍往平整里捋着、看着……
如今,“过年才穿新衣服”的光景一去不返,孩子们的喜好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除了小儿子外,其他几个姐姐过年都不要新衣服,觉得穿上“怪兮兮”的。
李凤霞家客厅的墙面上,横幅竖条的几幅字画,将家里装扮得文气又不失新潮。“最初那些年,过年时买张炕苇子,两张年画娃娃,捎带着再买一张白纸糊一下窗户,家里年味就算浓得很。现在,人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早都变了,室内装扮不但要整洁还要有品味。”李凤霞说。
观念转变不仅仅体现在这方面,更重要的,是村里人精神世界的日益趋变。李凤霞说,村里目前仅广场舞队就有5支。每天晚饭后,巷道口、打麦场,但凡敞亮点的地方,就能看到广场舞者的身影。

儿媳妇晚上去跳舞,杨祥胜现在觉得再正常不过,他说,“以前没见过,也许会觉得别扭,现在电视上天天看着呢,家里人都支持跳舞,并且跳出了精气神。”说到新年愿望,看着院外苹果园内尚未消融的积雪和远处雾气笼罩的群山,杨祥胜面露微笑,企盼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村里除了广场舞队外,还有秦安小曲队、秦腔队、社火队,村民文化生活可丰富了。”据村支书庞世多介绍。这些年来,剪湾村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提升,虽说距离整体脱贫还有距离,但村民的精气神明显“神气”多了!只要思想不守旧,双手再勤快些,这日子越过越好。
据庞世多讲,剪湾村的第五届“春晚”也已经筹备的差不多了,在村里“春晚”的舞台上,村民个个是主角,个个都能唱,没有限制,像秦安小曲、广场舞表演都可以上“春晚”。村里还给优胜者买了保温杯、围巾等奖品,其目的是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通过“春晚”的舞台,把村里的人组织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脱贫路上的苦与乐和党的好政策,相互打气,要搭帮党的好政策,继续勤劳实干致富,早日奔小康。

2017年,秦安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兜底保障”的稳定脱贫之路,全年共减少贫困人口4537户20715人,13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坚信,只要抢抓机遇,敢于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全县人民也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