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安>>正文
秦安各地女娲觅踪(组图)
(2017/6/19 17:11:49)  来源:秦安县委外宣办  打印本页

  (女娲祠)

  秦安古称成纪,为传说中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素有“羲里娲乡”之美称。考古学家陆思贤先生在他著的《神话考古》中认为:“在中国古史的传说中,女娲氏是创造人类的伟大母亲,与伏羲神话作比较,女娲神话似乎更古老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兰州大学教授冯绳武撰写的《甘肃旅游资源分区》中,称秦安为“两皇故里”,两皇即伏羲、女娲。秦安境内自古至今,女娲文化积淀深厚,遍及全县。

  史料记载中的女娲与秦安

  《补史记·三皇本纪》、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东晋王嘉《拾遗记》等在记载伏羲中都认为伏羲为风姓,其母为华胥氏,在雷泽履大人迹感应,怀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纪。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在其他一些史料中,认为女娲为伏羲之妹,亦生于成纪,如《初学记》云:“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女娲……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水经注·渭水》云:“(石宕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清《甘肃新通志》载:“开天明道帝庖羲氏实作之首帝,诞于成纪。成纪今秦安也。”在《圣贤》一节中又写道:“伏羲生于成纪,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女娲为伏羲女弟,当亦生于成纪,秦安南郭门有‘羲皇故里’额,砖刻,字迹模糊,相传始于金时。《城池》一节中记述,同治元年,巡道林之望令邑人增筑南、北郭,南郭城五门,正南曰:“羲皇故里”。秦安县为传统的“女娲故里”,女娲生于成纪也被世人认可。

  (女娲足迹)

  胡缵宗在明《秦安志》中说:“(秦安)陇山岩岩,渭水湜湜,开辟既远,教化亦浃,骎骎乎西周矣。况羲娲之流风犹有存者,而代不乏英豪,高山大川岂亚于陇东邪!”又在《秦邑赋》中写道:“负九龙而翔集,仰卦画于羲天。系龙马之西崦,引东阳而右旋。”“地既统于成纪,才莫辨于陇川。”“律吕太古,卦爻先天,羲皇既作,轩帝复宣。”始终将秦安山水人文与伏羲女娲这两位人文始祖融合在一起。《秦安县重修文庙碑》记载:“建庙设置,崇祀孔子,矧秦安古成纪地,元圣诞育之区,庙建固宜首先诸邑也。”这里的“元圣”即指伏羲女娲。明代状元康海在称赞秦安:“秦安居陇西万山之中,而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明代著名学者马理称赞:“予适秦,经大陇上邽,谛观山川结秀之异,叹神圣所出,良有自矣。”这儿所说的圣贤神圣皆指伏羲女娲二位人文始祖。牛运震在《观风条约》中写道:“谁炼五色之石,再补娲天,可玩八卦之文,重演义画。”从先贤名宦对当地的描述和赞叹可以看出,古人一直认定秦安这一地域为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出生之地,而且这一历史记忆是代代相传,流传有序的。直到民国时,秦安老城南廓城门还悬有邑人王建庵所书“羲里娲乡”四字。民国22年在县长叶超主持印行《羲里娲乡唱和集》,其中很多诗文提及伏羲、女娲。他在《登凤山蓬莱阁感赋》中对秦安的历史文化做了全方面的阐释和赞颂:

  因念继天观象,首推合德伏羲……及至娲氏,更定女仪,佐太昊正婚姻,灭共工郅平治……

  (风茔)

  秦安历代的女娲崇祀

  明《秦安志》曰:“(陇城北山)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庙建于汉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今庙存而祀废矣。有北山寺。”可见秦安境内的女娲崇祀在汉代之前已经存在,此后两千多年绵延不断。清道光《秦安县志》记载,陇城镇有“娲皇故里”牌坊。《甘肃新通志》载:“相传女娲氏风姓,生于风台,长于风谷,葬于风茔。”又载:“女娲庙,在州北四十里秦安县,在县东北龙泉山,建于汉代以前,国朝乾隆初,龙泉山崩,庙移陇城镇东北门内。水逼城,庙又移东山坪。同治庙毁,重建于陇城镇南门内。”龙泉山,当地又称风台梁,为女娲庙最初的庙址,经多次迁移,最后落址于陇城南门内。

  元代至正九年的《重修文庙碑》曰:“王公从仕讳思聪,字明夫,清水人氏,由儒业吏,廉介有为,政治之嘉,非独于此,其三皇庙洎公廨葺以轮奂。”这段文字说明在元代时,秦安县城已把伏羲、女娲、神龙三皇供于一庙,在城内建有三皇庙,知县王思聪对其进行过修葺。

  南小河流域的赵家庙即龙凤观,庙后旧有三皇宫,此为另一处三皇祀奉之处。龙凤观旧匾记载:“秦邑城东旧有龙凤观……中列三皇宫……”其来源不可考知,到晚清时已成典故。可见,在秦安历史上,对包括伏羲、女娲的祀奉是非常广泛的。近年来,县城郊邢泉圣母宫庙宇群中又恢复了三皇宫,塑有伏羲、女娲和黄帝。

  (风沟)

  秦安各地女娲遗踪

  传说女娲为风姓,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今天陇城镇除了女娲祠外,还有大量女娲遗踪,如娲皇、凤尾、龙泉、略阳等古村名和风台、风沟、风茔等地名。在陇城镇的风茔有一山名叫“石窝山”,传说此山中窖藏着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山上至今还有铁门坎、烟囱眼、红石潭、石炕等遗迹。陇城风沟的半崖上有一深不见底的洞穴,相传叫“女娲洞”,洞呈葫芦状一大一小向内延伸,洞内曾出土过大量红陶残片,洞壁早期尚存白灰抹面。一说是女娲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一说是先民祭祀女娲以表达母性生殖崇拜的圣地。

  距陇城镇不远有卧马关,也与历代祭祀女娲相关。民间传说唐朝皇帝每隔三年要越陇山,过陇关,到陇城北山女娲祠给女娲娘娘降香,以求国泰民安。传说有一年,护驾马队经过迎驾头门的韩家川村,快进迎驾中门的今陇城镇王家坡村时,突然马失前蹄而卧倒,惊动了圣驾,以为有刺客行刺,四处搜查,结果什么也没找到,询问当地老百姓,才知是马蹄陷落“瞎瞎”(鼢鼠的俗称)窝所致,从此称此地名“卧马关”。皇上下令让瞎瞎远离此地,因此,陇城北山直到现在没有瞎瞎。

  (显亲峡)

  秦安境内安伏川也是伏羲、女娲传说非常浓厚的地方。安伏川在秦安县北三十里,一说为汉代成纪县治地,此川呈圆形,葫芦河由北向南穿川而过绕成太极形状。位于安伏川之北的锦带峡,史称显亲峡,传说在伏羲女娲滚石磨合婚的地方。

  传说在洪水泛滥之际,人民尽死,唯有伏羲女娲躲藏在一个巨大的葫芦里才保住了生命。他们乘着这个葫芦从清水河一直漂流出显亲峡,到达安伏川。有一天,兄妹来到葫芦河河畔,望着洪水淹没人类的惨景,顿生成婚繁衍人类的念头,但是他们是兄妹,理当不能婚配,于是相互商议,各搬一扇石磨盘到显亲峡两岸山顶,如果石磨滚下来能合到一起,就结为夫妻。结果石磨合到一起,他们认为这就是上天的意愿,于是就结成夫妻,开始重新繁衍人类。因为伏羲、女娲的婚配是“天赐良缘”,人们为了纪念他俩的合婚,就称此峡名显亲峡。后来东汉的显亲侯国、显亲县等地名皆由此来。《汉书·人表考》卷二引《秦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即显亲峡合婚的伏羲女娲。在传说中,葫芦因避洪救人而演化出了葫芦河再生人类的传说,这一传说正是伏羲、女娲的象征,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伏羲考》中说:“伏羲、女娲莫不就是葫芦的化身”。在大地湾、安伏川出土的陶器中,葫芦形为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器物。源于先民们对葫芦的感恩,同时,多子的葫芦也寄寓了先民渴望子嗣绵绵的美好愿望。

  (安伏川石宕水及女娲祠所在地远眺)

  《水经注》所载的女娲祠,位于今安伏乡的伏家川以上,“石宕水”在安伏乡伏家洼北山。“女娲祠”的位置在今伏家洼堡子梁的庙湾里,据当地老人们讲旧有庙称“女娲宫”,在上世纪中期修梯田、打水池时,发现过瓦当、砖瓦、彩陶片、土洞口等遗物遗迹,很可能就是的女娲祠的所在地。

  安伏玉钟峡“白蛇碥”旧有巨石,上有双蛇相交图案,为天然的伏羲女娲蛇身相交图腾,后因修路而炸毁,但遗迹仍然可辨。显亲峡口有东西二山,东山叫苍龙山,象征伏羲,西山称亢龙山,象征女娲,两山首尾相接,将安伏川围住,让安伏川成为天然的伏羲女娲蛇身相交图。这些遗迹和传说无不表达着后世对伏羲、女娲的崇敬和纪念,折射出伏羲女娲在当地民俗文化中的影响。(秦安县志办  李雁彬)

  (女娲洞)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走进澄源巷(图) 天水在线赴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参观 天水藉河红桥段开始蓄水(组图) 天水在线航拍玉泉观(图) 《桃李梅》在长春精彩上演(图) 宝兰客专天水南站(图) 天水高考第一天掠影(图) 天水在线航拍东岔站(图) 天水人的夏天从一碗锅鲰(面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