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秦安县把建设乡镇教育园区作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助、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率先在陇城镇进行试点,探索出了一条贫困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园区建设的做法
建设教师住宅楼,解决山区教师留住难的问题。秦安县农村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这样的自然条件造成全县农村学校布点多,办学条件差距大,边远山区教师分不去,分去不安心,教学质量下滑,学生流动较大,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均衡发展的障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秦安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教育园区。园区规划建设住宅、办公区及园区内食堂等,新建教师公共租赁住房2栋144套,建筑面积8597平方米,新建用于教师开展教研、教师培训的教研综合楼1栋,建筑面积1833平方米。园区内住宅楼以公租房的形式管理,面向陇城镇在职教师,教师可携家入住,切实解决了乡村教师住宿难问题。
建立互助联合体,解决山区师资短缺的问题。为了整合利用教师资源,陇城学区将全镇教师建立区域互助联合体,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教师由园区统一管理调配,教学由园区统一协调安排,各学校和教学点执行园区内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陇城学区以片区一所中学或完全小学为主体,按地理位置、生源范围将附近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教学点的教师按学科和区域结成互助联合体,通过联合片内不同的学校,让教师在片内学校之间走教,同一学科教师在学生不动的情况下,可以为多所学校的学生走教上课。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也可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
配备教师专用车,解决山区教师走教难的问题。面对陇城学区校点分散、师资缺乏、质量下滑的现状,撤点并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和农村教师配置难的问题。对此,秦安县配备专车接送教师进行巡回走教。陇城学区为每个片区的互助联合体的教师配备一辆专车,当专车奔跑在村小和教学点之间时,就会把教育园区内教师走教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这样既可以缩短走教老师在路上的所需时间,也可以加强相邻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减轻走教老师的路途劳累,让他们能够把心用在学生身上,把更多心思和精力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创新管理模式,解决农村教育资源整合难的问题。教育园区建成后,全镇中小学教师全部集中在园区居住,实行统一食宿、统一办公、统一管理。配备专车负责每天接送教师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在园区食宿、备课及开展教研等活动。同时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制定园区管理办法,负责园区的各种事务性工作与日常管理。管委会下设综合办公室、后勤服务室和教研教改室等职能科室。综合办公室负责编制园区每周工作日程、各学校教师派送、园区安保及园区日常事务性工作;后勤服务室负责教师住宿、各功能室的分配与协调,教师食宿、专车调配、财产财务管理、园区卫生与绿化及园区供电、供水、供暖等后勤保障工作;教研教改室负责制订学区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安排学区教师培训、开展教学交流、教研教改活动。
园区运行的效应
保证了贫困村孩子的就地入学。陇城教育园区涉及全镇10个贫困村、1704个贫困户。园区建成后,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园区将教师实行统一调配,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区域内师资力量的均衡,教师进行巡回走教,山区学校的学生就不必跑到太远的别的学校上学,在本村上学,便于管理,消除了安全隐患,从而减少和杜绝了学生转学、辍学的现象。
确保了山区学生的优质教育。园区的建设和运行,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和有效利用,按照完全小学与山区教学点的地理分布、学生就近划片入学情况和各小学资源的余缺情况进行统一调配,提高了配置效益。同时加强了薄弱学校建设,教学点所需教师由所分包的完全小学派教师轮流包教,对英语、音体美等短缺学科实行教师巡回走教,保证山区各校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保障了农村教师的安居稳定。陇城镇教育园区可解决陇城镇144名教职工的食宿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使广大教职工能够安心地投入工作,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园区可在一起学习交流,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中培训,共享教育资源,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