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次起草、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日前,《秦安县联村联户全县扶贫开发奔小康规划》(2012-2020年)、和部分《联系领导和单位制定联系村扶贫开发奔小康的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先后出炉,这“两规划”绘就了秦安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宏伟蓝图。
省委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犹如一股强大的春风细雨,滋润陇原大地。秦安县联村联户涉及335全贫困村15410户贫困户,量大面宽,任务艰巨。对此,秦安县立足县情、广泛调研,规划先行,根据《秦安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结合《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秦安县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年-2020年)》,制定出的符合县情的详实规划成了指导全县开展联村联户行动的指南。

《秦安县联村联户全县扶贫开发奔小康规划》(2012-2020年)主要包括基本县情、奋斗目标、发展重点等内容。
《秦安县联村联户全县扶贫开发奔小康规划》中分章节就秦安县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分板块进行核录。《联系领导和单位制定联系村扶贫开发奔小康的发展规划》包括村情、地理位置、贫困原因、发展思路和联村计划、工作打算。
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发展的机遇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将使秦安驶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2.国家颁布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支持甘肃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明确发展定位,促进科学发展,争取相关政策扶持指明了方向。
3.国家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为加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开发对接搭建了平台。
5、宝兰客运专线、天平高速等过境秦安,将打破东西交通“瓶颈”,搭建起人流、物流、能源大通道建设的桥梁。
6、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实施,将秦安县列入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为集中力量加快扶贫攻坚,改善贫困落后面貌注入新活力。
7、省委在全省组织开展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必将为秦安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二、优势条件
1.文化积淀深厚。秦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具有深度的开发价值。
2.桃果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秦安素有“瓜果之乡”之美誉,气候、水土赋予了秦安得天独厚的林果种植优势,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最佳果品生长区之一,被授予 “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花椒之乡”等称号。秦安蜜桃、秦安苹果、秦安花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秦安蜜桃曾被推荐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产品,享誉全国。
3.商贸流通活跃。秦安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后的小货郎担挑起了大市场,曾被誉为陇东南小商品“集散地”、“旱码头”。商流文化浓厚,小商品经营网络遍布全国。
4.人力资源丰富。2010年全县总人口61.63万人,富余劳动力15.3万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保障。
奋斗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经济增长迅速、城乡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特色果品、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得到更好发展,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紧缺局面得到初步缓解,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6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5890元提高到11509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达到8.37亿元;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
比重调整到34.3:24.2:4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以上,达到55.46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达到2.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净增长21%,达到35.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162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5855元;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10年的1.5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构建区域公路网,建设县际交通小枢纽。建成宝兰客运专线、天水-平凉高速公路、甘谷-陕西陇县高速公路、莲花-张川-陇县高速公路,实现重要出口高速化,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基本形成。省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县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所有自然村全部通公路。中心镇、中心村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扶贫攻坚实现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贫困面下降到28%左右。全县农村人口中,三分之一进入城镇,确保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三分之一纳入城乡低保,确保生活稳定。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乡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机制基本形成,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民生改善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家控制标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化率达到40%,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产值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高效运转,区域发展步入一体化协调发展轨道。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和谐繁荣,与全国基本同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