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谋划做大做优 科学布局狠抓“落地”
——全省新建项目观摩活动启示之兰州篇

本报记者 侯若志
“一条河(黄河)”、“一碗面(牛肉面)”、“一本书(《读者》)”曾是兰州人引以为豪的三张“名片”。而今,关于兰州的传说有了新的注解。
入夜的黄河风情线两岸灯火辉煌,百年铁桥、巍巍白塔,伴随着静静流淌的大河,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山水名城”的嬗变——
广袤的秦王川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跻身为国家级新区的兰州新区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
黄河两岸,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个项目“落地”投产,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建设发展图景。
一条条通衢大道、一座座天桥全新亮相,美观大方;南山路、北环路、轨道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全面走向规范化……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引领下,兰州市城市建设高起点定位,“大手笔”投入,佳作迭出,亮点频现。
高科技、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总部经济……一个个新产业项目,正在支撑起兰州经济坚实的新支架,汇聚成兰州发展的新动力。
大思路,大手笔,大行动。省委确定的不断完善功能,全面提升形象,做大做强实力,把兰州建设成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打造成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培育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再造兰州”的战略构想,让兰州实现华美转身,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10月13日至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率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团在兰州市进行观摩考察。王三运指出,兰州市项目的超前谋划和拼抢力度有了积极变化,大项目的谋划水平有所提升,招商引资的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兰州新区的谋划建设是一个大亮点。项目的规模数量和质量有了积极的变化,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项目,既重视项目的数量,同时也重视项目的规模和项目的结构,项目的规划布局和落地服务有了积极的变化。刘伟平指出,兰州市大力提升中心带动的能力和水平,无论是项目谋划引进的层次和水平,还是项目建设的质量和速度都有了较大提升,在全省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兰州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760个,总投资达2125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13个,1亿元以上项目130个。
透过这些数字,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兰州市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新启示。
启示一:超前谋划,创新项目凝炼和争取工作机制,首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夯实项目前期基础工作。
兰州市2010年就制订出台《兰州市项目凝炼工作实施细则》,对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保证和推进效率作了详尽安排部署。近几年,兰州市把项目前期基础工作,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去抓,建立了“发起在企业、凝炼在政府、来源在市场”的项目凝炼机制,切实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兰州市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重大项目前期经费,按照“八大支柱产业、40个重点发展方向”,大范围、深层次、宽领域开展项目凝炼工作,形成了一批“炼得出、签得下、留得住、建得快”的优势项目。同时,建立“以市为主,市县(区)联动”的项目储备机制,对各县区凝炼的项目,市直相关部门按照产业和园区规划进行整合,进一步深化项目,为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举办和参加各种招商节会夯实基础。
2012年,兰州市共凝炼项目980多项,储备项目1993项,其中258项已列入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经多方努力,6月份,兰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获得国家批复,并于7月份启动了实验段的建设;8月20日,兰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级新区,同时,兰州市还争取到了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试点城市、未利用地开发试验区等政策平台。
可以说,2012年,是兰州市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和政策支持最多的一年。
启示二:坚持转型转移,坚持基础先行,坚持民生先行,招“大”引“强”。
“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地理特点,使兰州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国办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兰州市抢抓政策机遇,跳出老城建设新区,适时启动了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兰州市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在新区建设中,兰州市坚持规划先行,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开发建设,一手抓机构组建、一手抓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启动实施了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为全市项目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载体。
项目“凝炼”出来,招商引资成了关键。今年以来,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兰州市先后组团到北京、东南沿海、港澳台等地开展了5次大的招商活动。重点瞄准产业转移,紧盯行业龙头,主攻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注重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大项目、好项目,先后与70余家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成功签约。兰州市还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既注重围绕产业和资源招商,也注重以商引商和节会招商。今年,全市共举办各类节会56个,签约项目529个,其中,在第十八届兰洽会上签约项目88个,投资总额达1269.28亿元,签约项目数量、合同总额、资金额度均居全省前列。目前,已有437个项目落地,到位资金483.13亿元,项目落地率为82%。
在项目建设中,兰州市坚持基础先行,狠抓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工建设了以南山路、北环路等为重点的城市二环路、兰秦快速通道、城市快速公交等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及元通、金雁、深安等黄河桥梁建设工程。围绕做大做强做美兰州的目标要求,实施了一批文化景观项目,重点开工建设了华夏始祖园、兰山中华第一长廊、安宁生态文化园、廉政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城市文化景观项目工程;同时,对五泉山、白塔山、雁滩等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改造。在城区规划和开工建设了鸿运金茂、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商业广场、红星美凯龙等17个城市综合体和地标性建筑。
兰州市坚持项目建设向民生倾斜,大力开展治污染畅交通整体战攻坚战。启动实施了一批清洁能源改造工程项目,开展了治污风暴,针对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等影响大气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重点对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和锅炉拆迁改造进行了集中整治,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截至10月13日,兰州市今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224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9天。在畅交通方面,加快“一横三环九纵”的骨干路网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了上跨下穿等六大工程,着力加强了城市交通智能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努力攻坚,已取得成效。
启示三:效能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狠抓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
兰州市狠抓项目“落地”,狠抓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积极促进项目“落地”。实施了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实行所有程序、环节和矛盾问题“一门进一门出”。确立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锤定音、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个别问题现场解决、普遍问题会议解决”的协调机制。建立兰州市重大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项目进度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一套管理软件、一本资料汇编、一张申请表、一张进度表、一张信息卡片”的“五个一”管理办法,完善项目管理档案。
兰州市以“项目推进攻坚月”为抓手,充分发挥市级包抓领导和项目责任单位重要作用,通过现场调度、召开会议等方式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强政务大厅建设,整合公共资源,加快“流程再造”,开通了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代办、跟踪服务,既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了投资发展环境。同时,注重坚持环境优先,狠抓机关效能建设,结合效能风暴行动,明察暗访,强力推进,以效能风暴催生效率兰州,全市发展环境得到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