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战场显本色
——人民子弟兵陇南抗洪抢险救灾纪实

面对陇南严重暴洪灾害,部队官兵在大山深处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争分夺秒,“孤岛”营救
“成县黄渚、徽县江洛、麻沿的道路、通信、电力中断,情况紧急!”8月12日,险情不断传来。
8时整,武警陇南森林支队驻成县的官兵奉命从驻地出发,9时许开进徽县江洛收费站,由于洪水把多段道路冲毁,官兵们只能冒着大雨徒步向黄渚镇挺进。行至青河沿隧道附近时,凶猛的洪水挡住了去路,官兵们用冲倒的树木搭出一条独木桥,手拉手通过。经过9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终于在18时到达黄渚镇。
此时,黄渚镇一片汪洋。一些白天转移到楼顶的群众焦急地等待着救援。“同志们,我们要争取每分每秒的时间,全力抢救被困群众!”大队长常利果断下达命令。
官兵们趟过齐腰深的洪水,攀上临街的窗户护栏,将受困群众转移出来。
17时,曾在陇南抗震救灾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兰州军区某红军师接到命令,师长汪海江率领官兵迅速从驻地出发,向黄渚镇挺进。部队赶到徽县麻沿隧道后,由于山体塌方造成交通中断,汪海江斩钉截铁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第一时间把钢铁红军师的红旗插到黄渚灾区!”13日凌晨2时10分,先遣队进入黄渚镇。
紧接着,第二炮兵某部、甘肃某预备役师等部队先后赶到黄渚灾区,承担起搜救被困群众、疏通道路等急难险重任务。

冲锋在前,英雄本色
洪水过后,黄渚镇街道被大量淤泥堵塞,失去通行能力。街道清淤,成了摆在部队官兵面前的一场硬仗。
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官兵调集来装载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开挖淤泥。淤泥里混杂着大量树木、杂物,机械作业困难,官兵们就用手挖、镐刨、肩扛的办法清理杂物。经过两昼夜的奋战,硬是用手挖开了一条通道。
8月13日中午,刚刚抵达黄渚镇的二炮某部,就接到黑虎潭村的求救信息。24名战士翻山越岭绕道14公里,解救出9名被困群众。
8月13日,正在舟曲鏖战的陇南消防官兵在参谋长宋长荣带领下,连夜赶赴黄渚镇。到达黄渚村后,官兵们立即开始修筑河坝。
同时,甘肃省军区调遣某预备役师官兵集结黄渚镇,清理黄渚村数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堆积物。
人民子弟兵以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舍生忘死、连续作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实堤坝。

携手奋战,鱼水情深
“解放军辛苦了,喝杯热水!”在黄渚镇黄渚村的铁索桥旁,马记牛肉面馆的老板马国华三兄弟只要看到有官兵从门前过,就会招呼着喝杯热水,吃碗热面。
灾情发生后,兄弟三人自发跟着部队官兵抢修道路。看着官兵们一口凉水一口馍,兄弟三人心里不是滋味,他们出去寻找干净的水源,在较远的山上找到一处水源后,两个人从山上背水,一人负责烧水,将一杯杯热水送到官兵手中。
在黄渚镇做小生意的张齐朋夫妇去镇政府大灶借来一口锅,把马路上泥石流冲下来的木头劈成柴,用泥巴和砖块支起炉子,为前来救援的武警官兵烧起开水。在张齐朋夫妇的影响下,当地群众纷纷加入提水、劈柴、送水的行列。“解放军叔叔,你们辛苦了!”“感谢最可爱的人!”在黄渚镇、江洛镇的街道、村社悬挂的横幅,在部队驻地大门口张贴的感谢信,表达着灾区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