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防疫线上的最美色彩
——记天水市中医院核检分队
凌晨三点,一名女孩身穿厚厚的防护服,疲惫地靠在一张红色长椅上,她紧闭双眼,脸上的防护面罩已积起一层厚厚的白雾。她叫刘婷,是一名自天水市中医院针灸科的普通医生,在做完800多名师院学子的核酸采样后,疲惫的她已无法自行站立,只能躺靠在长椅上恢复体力……而这样的“刘婷”,共有30名。



11月3日15时30分,天水市中医院接到前往天水师范学院核酸采集的紧急任务。“时间紧、人数多、密度大、强度高”,这代表着必须派出多个小组,才能尽快的完成此次核酸检测任务。但从接到任务开始,不到半个小时,中医院便从多名自愿报名的医护中挑选出30人,组成一支临时核酸检测分队。
下午四点,中医院核酸采集分队全体人员到达天水师范学院,了解到学校师生分布状态后,他们迅速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所有人员分为九组,分别前往南校区家属楼、校本部家属楼、校内学生公寓、华英公寓北、芝园公寓、研究生公寓。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人员重新分配为两个大组,分别前往华英南:浩然、秋实、弘毅与泊宁、博学公寓。领取了自己两阶段的工作任务后,小组成员立即前往自己所在的采集点,在师院后勤人员的帮助下,采集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从接到命令到开始检测,他们仅用了一个小时。
马兰英,天水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护士长。接到命令时,她因意外眼睛受外伤,身体多处擦伤,但身为一名资深护士长,她还是毅然决然的报了名。她说:“那些孩子比我的孩子还小呢,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也让他们多一份安心”。除了采集工作外,她还负责起与各采集点对接、现场人员协调、物资调配等工作,几乎是连轴转。而当采集工作结束后,她作为团队中的“大家长”,还要检查每位队员的健康码与身体状况,不出一会,她的嗓子就哑了,但她依旧干劲十足,“只要需要,我就一直在”!


针推科的王芳在采集完最后一个样本后,好半天才将防护服脱了下来。她说:“疫情当前,我们年龄大的不上,难道尽让小年轻上吗?”年过半百的她在这样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中,与队里的所有人一样日夜奋战。尽管返回的路上,她扶着墙才能走进宾馆,但她依旧无怨无悔。

林海,一个90后大男孩,硕士毕业后分配在天水市中医院,担任针推科主治医师。疫情刚开始时,他就主动报名前往一线支援,此次核检名单一公布,他立马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出发。作为团队中为数不多的男性,搬运物资、收拾场地、维持秩序……他乐呵呵地调侃道:“我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除了他们,还有肛肠科刘永杰,外一科张瑞琪,妇科冯小强,骨科的王飞,皮肤科的吕禄荣,眼科的马婵娟,脑二科的郑卫伟,儿科的杨冰婷,还有护士刘兴利、王晶、李阳阳、王芳、县元春、张会锦、杨淑霞、师雯、张红利、邹瑞女、王俊丽、赵文玉、曾媛、何杰、党春苗、张蕾、岳奇、王凯文。
从16时30分开始,他们滴水未进,连续工作近11个小时。一句简单的“啊”,他们说了成千上万遍;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他们扫了成千上万个。工作结束后,几乎每个人的嗓子都发不出声音,每个人的胳膊都无法抬起,可就算这样,他们依旧日夜奋战在疫情一线,没有一人退缩。


接下来的几天,由神经内科副主任董丽、李建军带队的第五轮、第六轮、第七轮师生核酸检测分队,由张旭等组成的黄码检测小组,有序完成核酸检测任务,贏得了师院师生的广泛赞誉。

顺行者,常人之力可得之。逆行者,非坚韧不拔之志忠胆为民之心,杏林春暖之德不可至哉!医者仁心,诚如斯言!一袭白衣,让他们成为防疫线上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天水在线编辑: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