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剪出浓浓乡情
——解码清水县第一幼儿园的剪纸艺术

今年国庆节前夕,清水县第一幼儿园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祝福祖国”的教师剪纸艺术展,没想到展出作品吸引了家长和剪纸爱好者的眼球,大家为教师的巧手佳作纷纷点赞。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清水县第一幼儿园鼓励教师开展剪纸艺术创作,并将剪纸艺术渗透到幼儿区域活动之中,剪纸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已成为该园的一大特色品牌。近日,记者实地采访,解码该园的剪纸艺术。

“在祖国70华诞来临之际,想到剪纸作为我们幼儿园的园本特色,号召教师围绕 “建国七十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部分进行剪纸创作,并融入了清水地域文化的元素,老师们只用了5 天时间就完成了81剪纸幅作品,这次共展出了73幅作品,教师人均两幅。这些作品通过剪纸创作来表达对祖国的赞美、热爱和感激之情”,谈起剪纸园长王娟面带喜色。

“神剪”带出“巧”徒弟
今年59岁的王永兰老师,1984年调到清水县幼儿园工作。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美术协会会员,甘肃省剪纸传承人,甘肃省副高级剪纸艺术师,剪纸艺术入编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被授予杰出传承人称号。先后20多次在县级以上艺术大展中荣获金、银、铜和特等奖,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省文化馆、档案局等单位收藏。

她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剪纸艺人。自幼受母亲的耳濡目染,从六、七岁时起就跟着妈妈学剪纸,当时由于学校非常困难,她就剪出大小红旗、天安门、文明用语等作品来布置教室,为了便于直观教学,她还剪出小狗、小猫、小鸡等一些动物让孩子们指认。时间长了,园里好多教师也喜欢上了剪纸艺术拜她为师,于是,她就义务给喜欢剪纸的老师做培训,手把手地教剪纸的功法、技巧。
王永兰被大家称为“神剪”,剪纸成为她终生的爱好, 如今虽已退休,但剪纸创作的激情丝毫未减。她书房案头摆放着分门别类的作品集,有千姿百态的人物画、鸟兽花卉,造型新颖,构图细腻,堪称巧夺天工,令人叫绝。

“王老师的剪纸作品题材以民俗风情为主,突出了民间剪纸以剪为主的特点,作品富有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俗风情特色,有着强烈的生命活力和粗犷质朴的风格。”副园长刘晓慧是王永兰的第一批徒弟,如今已是市级剪纸传承人,说起学剪纸感慨颇深,“我们从小都生活在农村,学起来也会不断产生灵感。”

刘江梅的剪纸作品在天水市妇联举办“庆三八”手工编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她爱剪纸也爱的有点痴迷,有时晚上能剪到凌晨1点,往往剪得纸屑满地。今年8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园长王娟产生了创作一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剪纸作品的想法,她第一个勇挑重担,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城楼视察的作品,其作品形象生动,线条清晰、风格淳朴,栩栩如生。其他作品老师们正在创作之中。

传统艺术里的时尚元素
清水县第一幼儿园创建于1983年8月, 2013年晋升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016年对旧园实行改扩建,今年秋季搬进新园,目前有12个教学班,幼儿482人,在编教师41人。

崭新的教学楼道内悬挂的剪纸作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清水地域文化等皆出自教师之手,“传承剪纸艺术已经成为我们园的一大特色,由原来的部分教师个人喜好已经形成了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的局面。”王娟觉得:“剪纸艺术不仅是全园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而且成为大家的生活时尚和美好追求。”
该园教师好多作品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每逢节假日大家带上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绿草、夏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冬天的麻雀等素材,把对家乡的眷恋寄托于方寸红纸之间。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剪刀和纸舞蹈。这种艺术来自民间,产生于老百姓的心灵和日常生活中。”青年教师刘乔说起剪纸笑容满面:“剪纸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内涵,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每逢过节或者新婚喜庆的时候,将鲜红的剪纸贴在家中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青年教师张姝敏同样对剪纸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园里的剪纸创作氛围特别浓,自己在用剪纸装饰孩子们的教室时,用心想着用什么图案和寓意的剪纸才能让孩子和家长们喜欢,达到装饰与教育并举的作用。虽然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是当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剪纸作品展现到教室和孩子们的眼前的时候,所有的疲惫和抱怨都烟消云散。”

在马文娟老师看来,要想学好剪纸,先要学好绘画和用剪刀的基本功。然后就可以尝试着用刻刀刻或者用剪刀剪了。到幼儿园之后,南雪芳老师给了我精辟的指点,让我打开了创作思路,学会了多种表现手法,给了我巨大的成长动力,我的剪纸作品,无论量还是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
为了剪纸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该园教师成为剪纸艺术的“火炬”传递手,每到基层乡镇送教下乡时,给基层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做剪纸培训,手把手的教,开展交流互动,帮助他们布置教室,通过剪纸艺术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有更多的教师喜欢上了剪纸这门艺术。

该园的剪纸艺术结出了累累果实。在2017年参加天水市首届“创意作品”大赛的活动中,该园以展示地域文化为主线,创作出了一套浓缩展现家乡清水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特色景观的剪纸折页,先后两次参加天水市大型“优秀创意文化产品”展览。2018年该园创作的16幅表现家乡新风新貌的剪纸作品在“清水县轩辕文化旅游节”展示时,赢得了参会专家、游客的一致好评。目前有2名教师已经成为市级剪纸传承人 ,副园长刘晓慧2015年被天水市妇联授予“陇原巧手大师”的称号 。

区域活动里的剪纸课
清水剪纸的雏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金箔饰品上的“V”字型文饰。清水剪纸的风格简洁明快,带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内容主要有人物故事、历史传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瓜果树木、吉祥图案、吉字祝词等,样式常见的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和变体形4种,花纹有回形纹、水波纹、丁拐纹、菊花纹、斜线纹、菱形纹等。
该园紧紧抓住清水剪纸艺术沉淀深厚的地域优势,发挥教师喜欢剪纸艺术的特长,把剪纸艺术融入幼儿区域活动中,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剪纸,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

“幼儿学习剪纸还是有一定难度,如何才能让幼儿认识和喜欢剪纸艺术?如何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剪刀?”针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刘晓慧表示:“为了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爱好,我们使用剪纸作品进行环境布置,让幼儿欣赏儿童化、形象化的剪纸作品,如十二生肖、动画主人公、儿童故事情景等,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动手操作,通过由易到难的剪纸练习,幼儿自己动手剪出直观形象的作品,体会到了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从而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练习提升剪纸技能。区域活动以游戏为主,小班先从握剪刀开始教,慢慢融入剪面条、直线后来加上圆形等,掌握基本刀法,到了中班就开始剪简单的图案,包括简单的二方、四方、六方连续,到了大班再学着剪小动物、团花、人物、花卉等,基本普及了剪纸艺术,区间活动的剪纸内涵也在不断扩大,渗透了清水县的地域文化。”

据刘江梅介绍,幼儿学习剪纸艺术可以强健指尖肌肉,锻炼孩子的手脑并用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习惯。自从把剪纸活动课程化以来,对幼儿的动手、动脑、创造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提高,并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韩佳云已是原泉小学三年级学生,上幼儿园时培养起来的剪纸兴趣到现在都很浓厚,现在随手即兴剪出来的团花,非常精致,剪出来的生活中的人物非常形象。学习之余大多时间都会去剪纸,孩子通过学剪纸养成了细心、耐心、钻研、克服困难的良好习惯,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明显提高了。

“孩子刚进小班的时候,动手能力较差,连剪刀都不会拿,剪纸就是一通乱剪,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反复练习,小班就可以剪一些线条和各种形状的镂空,到中班后剪出她自己喜欢的小窗花,到大班会把剪好的各种形状及颜色不同的粘成更漂亮的小作品,我过生日的时候撕了好多彩色的碎片纸,还给我剪了彩色的‘长寿面’,让我真的很感动。”大四班马磊的妈妈石晶说。

(天水在线编辑: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