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兰州大学在城关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召开了2018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传承创新、重塑辉煌”。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全体校领导、校长助理出席大会。会议由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主持。

会上,傅绥燕作了题为《构建多样化培养体系 推进开放探索式教育》的报告,从大学的“变”与“不变”、本科教改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机遇与新挑战等方面分享了北京大学本科教改的探索之路;校长严纯华作了题为《坚守育人初心 树牢一流目标 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的主题报告;副校长潘保田解读了《兰州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

王海燕在致辞中表示,兰州大学是我省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扎根甘肃,服务地方,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兰州大学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三个主动”的工作思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走在前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引领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上走在前列,带动形成全省高校之间学科专业统筹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局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前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和甘肃重大战略,加快构建以“四园”“四创”为内核的生态创新城,统筹做好打造兰大“双一流”大学、兰州行政副中心、全省新的增长极的大文章;在引领教育向西开放上走在前列,紧抓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机遇,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积极贡献。

严纯华从国际高等教育趋势、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兰州大学本科教育的优良传统、本科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工作的思路和目标等方面分享了本科教育工作的思考。他说,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推动教学质量改革,回归本科教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兰州大学的本科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始终把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批批著名学者和优秀教师潜心讲台、孜孜育人,努力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产生过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教材或专著,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好评。
严纯华表示,目前我们在本科教育工作存在着招生宣传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培养目标不清晰、特色不突出,专业建设滞后,课程体系改革不够、课程建设纵深整合缺乏,教学激励杠杆不明显、教学梯队稳定性不强,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评价结果运用不到位,教务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管理能力水平急需提升,组织保障有待持续加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弘扬劳动价值精神,滋养学生美好心灵,使学生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要确立以本为本思想认识,促进“四个回归”落地生根,坚持用“发展的生命线”定位和建设本科教育,不仅要回到教书育人的初心,也要回到兰州大学光荣传统的根本;要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建设一流的课堂教学生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精品示范课堂,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锤炼教育教学艺术;要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要突破教学改革关键环节,实现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多元的课程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育高标准教学质量文化,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继续发扬重视本科教育的优良传统,构建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新格局,开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为早日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袁占亭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一要严格把握会议要求。各学院要认真组织师生围绕相关材料开展深入讨论,共同谋划好一流本科教育工作。二要精准把握会议初衷。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和广大师生员工都参与到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来,大家群策群力,拧成一股绳,共同振兴本科教育。三要扎实落实会议成果。振兴本科教育的制度文件及其配套政策,要有针对性、含金量。要列出时间表、进度表,确保会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会议已经确定了的事项,要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四要有效宣传会议成果。把笔墨、把镜头对准一线的老师,更多反映一线老师对我们本科教育的想法和做法,对一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对大家提出的好的意见建议要梳理总结后进行宣传。五要深入谋划明年工作。各个学院要结合“双一流”的建设,全面总结今年一年以来的工作成效与存在的不足;要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梳理,深度谋划好明年的工作,把一院一策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尊重学科的规律和历史,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短板的过程中提出有力措施。
袁占亭表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兰州大学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又要睁眼看世界,主动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和实践变化,坚持继承性和革命性相结合,把好的经验和做法时代化。他说,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大家要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兰大的教育理念如何与时俱进,先进的教育改革理念是我们兰州大学振兴本科教育工作的一个前提。我们要培养的卓越人才要有针对性、传承性,更要有时代性。二是教育改革如何久久为功。久久为功在课堂,久久为功在老师,久久为功在学院的教学方案的总体调整。三是如何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非常有亲近感。四是教授治学如何把自己摆进去。教授治学首先要教书,教授治学要大胆去试,大胆去创,产生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及做法。五是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完善,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创新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同途径,都要聚焦到人才培养上。六是立德树人如何成为检验学校工作的第一标准,立德树人在我们教育系统成为口号,但是如何在学校、学院、学科中落实,我们需要做更多。七是办学治校的水平如何提升,我们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体系,这个体系要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八是管党治党的能力如何提高,要对标对表党章和入党誓词、对标对表“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对标对表国家战略、地方需求。和学校、学院、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和老师、同学的工作学习与成长成才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不忘初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聚焦本科教育,是几代兰大人永恒的追求。一代代兰大人如何执着地走在立德树人的大道上?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立德树人是一种使命
兰州大学素来重视本科教育,始终把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经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兰州大学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及研究见长的综合性大学,一直侧重于培养基础扎实的优秀专业人才。1959年,著名教育家江隆基担任兰州大学校长以后,特别注重加强全校各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并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在60年代前期贯彻“高教六十条”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强化基础”的口号和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要求,倡导优良学风。“文革”后,这一优良传统深受历任校长的重视,也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成为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贯穿始终的基本特点和指导原则。

从教30余年,化学化工学院严世强教授越发体会到本科教育之于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本科教育是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基的黄金阶段,是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启蒙、发展智力、提升能力、促进成长的阶段。”因此在严世强心中,“教师”不能仅仅作为一种“职业”,更是一番“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爱岗敬业,并乐在其中;也才能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为学生所接受。”
基于这份“事业”带来的“使命感”,严世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坚信,对学生应多给予鼓励,促进他们积极向上,让其阳光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多年前,一位本科生曾在信中给她写道:“我不太聪明,读大学以来,第一次在您的课堂上听到了表扬,让我树立了信心。”

“每当走在校园里,走在医院走廊,走进学术报告厅,走在大街小巷的任何一个公共场所,一声‘岳老师好’,都使我的心为之一动。”这些基础医学院岳凤珍教授口中的“学生”大多已步入中年,许多具体课堂知识的记忆也许已经随时间模糊,但本科学习中老师犹在耳畔的教诲始终影响着前进的方向。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师示范教学,校院党政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检查指导教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评选……将近四十年的兰大教学经历中,岳凤珍目睹了兰州大学不断加强本科教育的笃行之路,正是这份坚持促使着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教育质量不断攀升。
立德树人是一种引领

生命科学学院的暑假野外实习中,丛培昊副教授指导几名学生在天祝县夏玛林场实习基地中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其中一位学生出于对这一实验印象深刻,便将毕业论文选题延伸为该实验的扩展课题。也曾有同学通过听他的《保护生物学》课程,萌生出到保护区工作的职业理想。
“《动物学》《生态学》《动物学实验》要注重展示生命世界丰富多姿的场景,采用‘问题式教学’,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突破学生的固有认知,给学生制造‘思维上的矛盾’,从而创造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趣的课程引发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兴趣,这也进一步令丛培昊在工作中积极学习相关的网络精品课程,并不断了解和积累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为了得到学生对课堂的实时反馈,丛培昊借助了“小问卷”,又逐步使用了“雨课堂”“问卷星”等网络教学工具,以便及时获悉学生们的意见并进行“精准”调整和“适时”改进。

“课堂就是要将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变成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并能引起他兴趣的点,再一步一步地深入进去,告诉他理论的原貌。”口腔医学院赵媛副教授眼中,课堂中的“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利用思路和兴趣引导让学生参与进来。
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偏重实践的特性,学院正在推行理论与实操课程设置的改革,更加合理的课分配大大提升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我们老师最重要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面对学业与生活繁杂问题的引领人是赵媛最看重的身份。

在《国际经济学》课上,经济学院潘永昕副教授常常会结合贸易理论的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化问题,也会讨论当前中美贸易冲突的根源和走向等最新的时事问题;《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上,他还会组织学生围绕诸如“商业银行会不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等问题组织对抗辩论赛。“现在的课堂应该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潘永昕认为,老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是学生的“拐杖”:“对于学生的各种错误及时加以纠正,如果学生有需要及时地伸出援手。”他相信,老师只有在这样一种全方位引领和培育中,学生才能成长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全人”:一是品性端正,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勇于担当,四是不畏风雨,五是终生学习。
立德树人是一种素养

“立德树人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内化”,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王臻坦言,特别对于新闻这一专业,“立德树人”在本质上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通过自身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大局意识。
同时,课堂之余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在践行着“德育”的准则。王臻说,刚工作时,在校车去榆中的过程中,道路堵塞,耽误了课程,到达榆中后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跑向教学楼。“这是教师的本能反应,以课堂和学生为重。”

《流行病学》是一门公共卫生领域重要的方法学课程,课程内容偏理论,比较抽象。对于没有学科基础的本科生来说,学习比较困难。公共卫生学院教师王敏珍说道:“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课堂教学良好效果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敏珍在上课时往往用自己科研项目中的具体案例来对理论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解释,同时会在课堂中适当的增加一些延伸性知识点,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但根基在于保证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对于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王敏珍有自己的“一套”。“享受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尊重与信任”,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个人的素养与魅力,向学生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其次,要以实践教学或创新创业为抓手,建立具体的具有相同奋斗目标的师生关系。再者需要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工具,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点,同时努力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在教与学中形成融洽关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日本的留学经历帮助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刘德全更深刻地认识到注重培养本科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他尤其强调实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启发。
提升个人道德与政治修养,更新知识体系与专业素质,是刘德全留校四年来不变的自我要求。2018年6月,刘德全与其他老师共同带队,带领15名本科生到西安参加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地区赛并获西北赛区一等奖,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与学生同进步共成长。
一代代兰大教师默默无闻中扎根三尺讲台,沉心陇原大地,尽心尽力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建设,书写了“兰大为何状元多”的高教佳话。大学之道,育人为本,也正是这份平凡而神圣的坚持,熔铸起以“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为特质的兰大精神,走出了一条在西部地区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成功之路。
(天水在线编辑:吕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