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访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教授
“学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教授的采访中,“实践教学”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的西北民族大学,60多年来,始终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该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并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具有鲜明的特色。
专访中,赵德安校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学校在实践教学中的做法和经验,形成极具特色的“四条线”:强有力的开放的实验装备、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物理演示与探索实践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教学实践
学校不断总结实践教学的工作思路和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民族高校的实际,加强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根据学校学科种类齐全的优势,科学配置资源,实现学科专业间的实验资源共享。学校从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出发,在师资引进方面充分考虑了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如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了具有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人员,聘请了一定比例的既重视理论研究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校上课和指导。
学校在办学资金困难和肩负贷款债务的情况下,仍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尤其是为了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近三年来,学校共投入6600多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金工实训中心、临床技能中心、多功能语音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计算机软硬件实验室、原位实验室、多功能社会工作实验室、金融综合实验室等。截至目前,学校实验室数量近80个。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开放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自由探索。目前,学校已建立了212个实习实践基地。
赵德安校长告诉采访人员,在实践教学上,我们是很舍得花钱的。不仅每年有专门的预算,而且有机动资金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目的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二、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切实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2008年,西北民族大学拿出300万元筹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基地设立数学建模、社会调查、节能减排、动画设计等18个工作室,吸纳来自全校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千余名。实行“自主构思、自主设计、自主实(试)验”的“三自”工作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权力下放、责任到人、分别负责”,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自行组织、自我管理。基地成立以来,全校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的热情空前高涨,已有千余名大学生从这里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成果,举办或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40余项,1.2万多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28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162项、其他奖192项等多项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奖项。该基地的运行模式和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家民委及甘肃省教育系统的高度重视和好评。现在,基地成为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团队、输出和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三、加强 “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物理演示与探索实践区”建设,大力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
2011年11月18日,60多位甘肃省省级示范高中校长到西北民族大学参观了物理演示与实践创新基地。参观后他们感慨和惊讶在甘肃、在西北竟有这么先进的培养科学思想的创新实践基地。2010年,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之下,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意识,学校在榆中新校区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物理演示与探索实践区”,设立了展示大厅、物理学知识走廊、多功能物理演示厅(包括光学演示厅、近代物理演示厅和力电演示厅)和学生创新活动区,为大学生搭建了学习与实践物理理论的桥梁,提供了物理实训和创新的基地,建成了属于广大师生的“科技馆”。学生在科技的海洋里自由翱翔,亲手制作实验仪器产品并开展试验,培养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拓展了知识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培养了灵活思考、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分工协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等第二课堂作用,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不断加强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领,不断提高大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
校园外,学校把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为锻炼大学生实践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课题化”和“项目化”两种方式运行。教师把自己的课题拿出来,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形成师生团队,开展以服务民族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模式组织以暑期“三下乡”为主,深入农牧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富有成效,连续12年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单位的表彰。
校园内,以“挑战杯”为龙头,以本科生科研立项、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学校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充分挖掘、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多样、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每个学院每学年依靠自身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和传统优势,举办为期一周或一旬的富有学术性或科技性或文体性的特色活动,学校称之为“一院一节一特色”活动(如,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的大学生DV影像节、历史文化学院的人文文化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民俗文化节、外国语学院的外语文化节、法学院的模拟联合国大会、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食品安全进校园”)。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学校团委引导成立了志愿服务类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环保协会等。
在我们采访的时候,正好赶上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第五届DV影像嘉年华颁奖典礼。活动以最为时尚的走红地毯形式进行,而且学生采用多机位的方式进行视频直播。这些获奖作品拍摄手段涵盖记录、叙述和抒情等多种方式,涉及历史和社会等重大题材,反映了当代民族大学生积极探索、思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