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是的,这样的一个乱象难道没有办法管吗?其实有,在十年前我们就推出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管理办法,但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形同虚设,稍后我们继续。
学生:
28、29、30本。
记者:
就这一套,你们就得花95.4元。
学生:
老师说以后就用这个,不订这个就必须得抄书。
解说:
学生不得不买。
记者:
咱们最低是几折?
书商:
三折左右。
记者:
他们(老师)卖给学生是卖几折?
书商:
好像基本上是原价。
解说:
老师低买高卖。
湖南省郴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
老师推荐的范围我们有目录。
解说:
教育局违规推荐。
书商:
(盗版和正版)相差一半的价格。
记者:
那你会跟他们说,是盗版的吗?
书商:
我肯定会告诉他们。
解说:
错误百出的盗版,利润丰厚的倒手,底气十足的违规,教辅乱象究竟是谁的制造?《新闻1+1》今日关注教辅乱象!
新闻口播:
近日由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版权局和全国扫黄打非共同小组办公室共同派员组成的盗版教材教辅专项治理联合检查组,奔赴山东、吉林等地,检查盗版教材教辅治理情况。
2004年秋季倒卖教材教辅读物专项治理行动今天展开。
新学期刚刚开始,上海市不少书店的教学辅导书的柜台又热闹起来了,由于教育部明文规定,不准学校购买辅导书来增加学生的负担,于是在上海的一些学校里现在就出现了一种变通的办法,老师给学生家长开一份辅导书的目录,让家长按照目录去给孩子购买教辅书。
中考高考在即,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辅导教材,但是这当中就混藏着,甚至连答案都是错误的劣质教材。
书店工作人员:
开学前一个星期和开学后一个星期,每天大概两三万册的书都能卖出去。
解说:
打击教辅乱象由来以久,早在2001年6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此后有关部门禁声不断,违规案例不断被曝光。
解炜 湖北台记者:
我手上拿的这个是学校给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开出的书单,我们数了一下,上面密密麻麻的一共是八项。
小学生:
书单上是老师说要买的,然后我记下来了。
学生家长:
学校里面应该一次性包办了,书都(统一)买了,还方便点。
解说:
教辅材料如何进校园,除了学生和家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到书店购买,更多的则是学校统一征订。
广东省阳江市某中学初三级学生:
全年级都是买这个(教辅书)。
记者:
谁收的钱?
广东省阳江市某中学初三级学生:
谁收的钱?也是班主任。
记者:
(辅导书)都买了吗?
学府街小学三年级学生:
还没有,老师说以后要买的。
记者:
在哪个书店买?
学府街小学三年级学生:
文都(书店)。
记者:
老师说是自愿还是必须买?
学府街小学五年级学生:
是老师叫我们买的。
记者:
也就是必须买。
学府街小学五年级学生:
嗯。
解说:
教师指定书目,指定书店,或者直接倒手,而发生在湖南郴州的最新事件似乎提醒我们,这个已经延宕近十年的教辅治理还需延续下去。就在今年的4月7日,教育部联合七部门出台了关于2001年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意见,其中除了再次强调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强迫学校订购教辅材料之外,还提出要修改完善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
主持人:
十年前就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可见这样的现象存在就不止十年了,为什么有明文的规定,却不能够实施呢?
王锡锌:
其实这里面很像我们原来评论过很多的事件一样,比如说像医院在药品管理等等这方面我们都碰到类似情况。我觉得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去查办法,我们都会发现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法办,为什么没法办,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整个巨大的利益链条。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而且由于利益链条的存在,各种各样的监管部门和被监管的对象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关系。所以我们今天前面片子报道的主要是在湖南郴州这样一个最新的个案,但实际上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非常相似的,也许每天都在发生的情形。
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那样一个利益链条,假设是一个行业中公开的秘密的话,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切断,不要说十年前我们就有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还有每年一年又一年为了控制教学乱收费发的各种各样的规定,其实这种利益链条,如果从法律上来说,我们甚至可以把它推的更严,我们在法律上,比如说将这种低买高卖,以某种权利或者影响来强制学生购买的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收受商业的贿赂,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回扣,本来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在多少这种报道的案例中发现了这些人员按照规则,按照这些办法真正的去法办了呢?没有法办,当然办法也就没有了。
主持人:
为什么有办法,却没法办,我们再来听听另外一位专家的观点。
记者:
现在在这个乱象丛生的当下,是哪些人在做教辅?
鲍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我只能跟你说所有人都有资格,凡是有出版权的人都有资格出教辅,因为教辅不像教材,要教育部专门来审订,通过之后才能编写,教辅所有人都可以编写。你只要有个书号就可以出,所以说这个资格就相对比较宽,所以说出教辅的,有出版社,也有民营公司,民营公司虽然没有出版权,但它跟出版社合作出版或买卖书号来出版,因为教辅利润比较大,所以全国的出版社极少有不出版教辅的,民营出版教辅的也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记者:
在2001年出的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当中规定说,出书范围未含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社不得安排中小学教辅材料类图书选题,如确有特殊情况,须报请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鲍红:
是这个样子的。出版社原来是有专业分工的,比方说你出教育类的,它出少儿类的,它出科技类的,事实上这些年来,因为出版社是一个企业,你每家只能种一亩三分地,不能规定人家只种土豆不能种白菜,所以说现在专业分工基本上被打破了,也就是说凡是有利润的产品,凡是出版社愿意出的都可以出,所以说是没有被执行。
主持人:
在教辅的乱象当中,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现象是教辅本身确实是太有市场了。
王锡锌:
所有的出版社都愿意去出,而且就像刚才那位研究教育领域专家说,出版社是企业,要逐利,这里面有巨大的市场,所以大家来了,这个市场是怎么被激活的,说实话我们对教辅也不能够一棍子打死。如果说我们现在教辅市场持续的存在,而且不论是从学生还是从老师,认为教辅有它一定意义的话,那我们一定要问,教辅的市场,它的根源在哪里,如果问到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很快会发现许多教学辅导书,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如果能够有一本很好的教学辅导书,真的会像是一个武林秘籍一样,觉得可能是在真正能够用的时候能够出其招。
主持人:
而教辅常常传达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应试的技术。
王锡锌:
应试的技巧,所以我们就发现教辅这种巨大市场推动巨大利益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应试教育本身催生了这样一个市场,当然了这个市场如果存在的话,并不意味着一些老师,一些学校,一些主管的官员他可以动用权利去以权谋私,我觉得教辅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从必要性原则,以及完全自愿的原则出发,其实在市场上真正去放开也未尝是不可的。
主持人:
还有一个层面的问题,如果我们说要求商人流着道德的血液,有背商人逐利的天性的话,要求教师流着道德的血液就不为过了,但为什么我们的教师都变成了商人呢?
王锡锌:
我觉得商人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亚当斯密的成名作是国富论,但是他晚年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叫《道德情操论》,因为他认为商业和道德其实是不能分开的,我想商业与道德都不能分开,那么我们为人师表的老师当然就更应该去强调道德。
今天这种教辅的乱象甚至于教辅变成了教育腐败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我们前面说的,虽然有办法,但是你实际上因为利益的关系没法办之外,的确也应该看到过分商业化的情形,或者商业对私利的追逐,使得许多人放弃了道德的底线的时候,教育这个领域也受到了影响。比如说有些教师在指导,要大家用教辅材料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必要性。只是越多越好,因为越多挣钱越多。第二,甚至他引用盗版的,因为盗版成本更低,以至于各种各样答案印刷都是非常混乱的。第三,可能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负担,家长的负担,只考虑自己的钱包怎么鼓,这些我觉得是道德滑坡的一个表现。
主持人:
如果我们要求各个领域都流着道德的血液的话,这个道德血液的源头是从哪儿来?
王锡锌:
今天我们不仅仅需要道德血液,我觉得也需要道德的造血剂,道德的造血剂首先是严格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