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科榜眼·兰州一中赵路睿
踏实方能从容

赵路睿。本报记者 李桐叶 摄
6月22日下午6时,就在高考学子们都在紧张查分的时候,兰州市理科榜眼赵路睿正在一个人爬兰山,“我考了兰州市理科第二名?不可能吧?”听到喜讯,赵路睿有些惊讶:自己还没查分数,也没想到能拿个兰州第二。
深入考虑问题开阔思路
不急着查分,是因为心里有底。在此次高考中,赵路睿考出了670.5分的好成绩。赵路睿的学习秘诀很简单,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和“多和同学交流”,他说,仔细听老师讲课,做好该做的功课,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不买太多的辅导书,也一样可以考出好成绩。他坚持“玩的时候尽情玩,学习时认真学,把每一步走踏实,就能做到最好!”
把一个问题考虑得更深入也是赵路睿的一大特色。大学的学习课程,赵路睿看了不少,他觉得多看看高层次的书能不断提高自己,能让自己的思路更开阔。赵路睿坦言自己高考时压力不大,因为在年初的北京大学保送生考试中,他就以名列全省前茅的成绩顺利地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
值得一提的是,赵路睿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作为兰州一中文学社前任副社长的他,常有小小说、散文见诸学校校刊。
老师:“使足劲,还能更好”
自己班里出了个兰州市理科榜眼,这让兰州一中数学实验班的班主任郑新英老师很开心,郑老师实话实说,“每次考试,都感觉赵路睿的压力不大,高考前状态也很轻松,不过,因为他已经被保送北大了,所以就没有使足劲,其实他是很有实力的,如果加把劲,成绩肯定会更好。”
家长:从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赵路睿出身于教师家庭,父母分别是物理教师和数学教师。学习好,是否得益于教师家庭氛围?赵路睿的父亲告诉记者,“这是有很大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课程辅导,而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赵路睿从小学习就很自觉、踏实,从未上过辅导班,课余时间他玩得很尽兴。在学习方面,我们从来没对赵路睿的考试名次提出过要求,因此也养成了他从容应对各类考试的习惯。”
本报首席记者 朱婕
兰州文科榜眼·永登二中徐明鹏
每天都在“冲刺”
徐明鹏。本报记者 李桐叶 摄
在徐明鹏眼中“妈妈太辛苦了,一个人种8亩地,操持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徐文成在外打工,而自己的姐姐还在兰州商学院读书。父母的艰辛便成了徐明鹏最大的学习动力。
每天累计学习时间15小时
6月22日下午6时30分,徐明鹏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616.5分,这一成绩让他成为兰州市文科榜眼。
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眼圈泛红,没有再说什么,转身开始为他准备他最爱吃的面片子。徐明鹏告诉记者,虽然父母只有初中文化,但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从小就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面对辛苦的父母,徐明鹏明白了高考的一种意义:只有奋斗,才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从高中起,他便独自一人生活学习在离家40多里地的县城,靠着努力,他一步步迈向了成功。
在去年的高考中,徐明鹏就拿到了600分的高分,但没有被理想中的大学录取,不服输的他在永登县第二中学开始了第二次高考冲刺的准备。他每天的累计学习时间达到了15个小时。徐明鹏告诉记者,今年自己期望报考经济类专业。
不断思考合理安排学习重点
当晚9时30分,记者来到徐明鹏的家中,僻静的小山村也因为他变得不平静,家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挤满了一屋子,都为他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而高兴。就在记者到他们家之前,徐明鹏接到了来自清华、北大和许多知名院校决定对其优先录取的电话。
谈起学习心得,徐明鹏告诉记者,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要懂得思考,尤其要将课本吃透;其次要善于总结。此外,他从不放过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盲点,即使它是微不足道的,也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他看来,不断的思考会发现学习过程中欠缺的东西,就会合理安排学习的重点,从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对于这个假期,徐明鹏的计划是:帮家里收割8亩麦子、胡麻、大豆,这个夏收季节不让父母再操劳。
本报记者 赵汇 见习记者 王家安
兰州理科探花·兰炼二中贠晓帆
早早“锁定”北大

贠晓帆。本报记者 郁婕 摄
兰炼二中学生 晓帆以664.5分摘得今年高考兰州市理科第三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北京大学读自己最喜欢的数学专业。
家人:三年前目标锁定北大
6月22日晚7时,记者在兰炼二中见到贠晓帆时,他正在教导处办公室和几个老师交流意见,他的父亲和母亲一直陪伴着他 ,三个人有说有笑。
贠晓帆的父亲贠海洲得知儿子夺得兰州市理科第三名的成绩后显得很平静,他谦虚地说:“这一切都是兰炼二中的功劳,我们作家长的只是教他如何做人!”站在一旁的妻子马上补充说:“三年前中考结束后,我们就带着儿子在北大门口溜达了好几圈,考北大也是那时候定的目标。”
贠海洲说,这孩子很腼腆,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学习很自觉,基本上不用家长操心,从小到大没请过家教,也没有在外面上过辅导班。每年暑假一有机会,妻子都会带孩子到庆阳农村老家去, 一方面是看望老人,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亲眼看看农村人的生活现状,从小激励、培养他学习的兴趣。贠晓帆的母亲告诉记者,高中三年,儿子是“玩”过来的,游泳、打乒乓球、上网听英语歌曲……兴趣很广泛,平时除学习外,看课外书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在谈到自己的学习秘诀时,贠晓帆总结了三点:首先要有目标,在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后就会自动努力,尽管实现目标有很多困难,但这个过程绝不能放弃;其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完成每一道题,不放过任何一道错题,最好是在出错时就改正过来;最后,还要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
老师:数学难题让其发挥水平
“高考结束后贠晓帆估了651分,最后考了664.5分,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我们意料之中。高中阶段他不偏科,各科学习很均匀,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得好, 在今年高考数学题较难的情况下,发挥出了他的真实水平,因为这孩子平时就有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班主任老师张明刚看着爱徒自豪地说。据张老师介绍,贠晓帆上高一时成绩还不怎么起眼,但到高二时,进步很快,他的成绩在全年级能排到第五;高三最后一年,凭借扎实的功底,他的成绩已位列全年级第二名。
本报记者 武永明
兰州文科探花·兰州一中田童
从来不开“夜车”
田童。本报记者 李桐叶 摄
清秀的外表、不俗的谈吐、甜甜的笑容——这是田童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得知自己高考成绩位列兰州市文科第三名时,田童心情很平静,她对自己608.5分的成绩并不是很满意。没有功利心,学习只为充实自己,这是田童始终奉行的学习原则。
田童:学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这次考试我发挥失常了。”6月22日下午,记者在兰州一中见到田童时,她表示今年高考发挥得不好。虽然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但刚18岁的田童一点都不拘谨,一开始就对记者说参加完高考感觉糟透了,主要是文综的几道大题答得非常不满意,不过幸好当时父亲及时帮自己调整低落情绪,才顺利完成了接下来的英语考试。
在谈到自己的学习心得时,田童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别人的学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开“夜车”,认为只有在夜晚11点以后才能安静踏实地学习,但这种方法却不适用于她。从上初中开始,田童的课外学习始终没有超过晚上11点。能取得今天这样的优异成绩,田童不否认是自己平时努力学习的结果,但奋斗不仅要靠自己,还要有好的引路人。“能够遇到兰州一中这些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是我的福分!”田童说到自己的老师时,显得有些激动。
老师:学习态度不功利
说起田童,班主任师颖赞不绝口。“这个孩子虽然成绩在班里不是拔尖的,但她和多数好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所不同。她没有功利心,从来不给自己设置明确的目标,但却有很强的求知欲,博学多才,她对学习的理解不仅仅限于课本以内,凡是能扩展自己眼界,提高自己修养的知识她都想了解。”
家长:报纸杂志是课外读物
田童之所以在老师口中被称赞为博学多才,与她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田童的父亲是甘肃日报社一名编辑,其父亲对记者说,平时总是让田童博览群书,全国知名报刊及本地报刊都是田童平时的课外读物。对于孩子的学习,田童家人并没有多加干涉,只是告诉她,学习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塑造出了田童低调、踏实的性格。
本报记者 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