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说话
记得北大那一边
许参杨
上周到广西柳州参加全国报纸副刊年会,会议安排赴侗寨采风。途中,正当我兴致勃勃穿行于青山绿水,接到钟叔河老先生的电话,说给我的邮箱传了稿子。素来钟爱老先生的文字,言简意丰。回长后忙不迭地打开来读,是钟老的《自序两篇》,心说,这期星期天专刊读书版有好头条了!
钟老文中提到自己的旧作《记得青山那一边》,我一见这题目就喜欢,有种间隔的迷离之美,印象中该篇也是我们副刊发过的。此次《星期天》一版的主稿是专访浏阳籍人士、今天就任北大校长的周其凤;如今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沾上“北大”二字便分量陡增,何况我们老乡周先生出任的是北大校长。读着贺永强兄久违了的鲜活字句,我想象他与周先生谈笑风生的样子,眼前跳出一句:记得北大那一边。
我应该算是北大人,虽然没能在燕园读本科读研,只是十多年前念过一年进修班。但我至今还记得初跨入北大校门时,北大学兄对我说:“在北大,你不用上什么课,光听这些讲座就够了。”课终究要上的,曹文轩先生给我们讲《思维论》,陈平原先生给我们讲《现代小说史》,钱理群先生给我们讲鲁迅徐志摩。最记得已故的佘树森老先生,佘老是当代散文研究的大家,每次上课轻言慢语,神情和蔼,下课了,总是亲自将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方才离开教室。
还记得骑着叮叮当当的自行车冲过三角地去听讲座,还记得铺满银杏落叶的金黄小径不忍踏上一只脚,还记得顶着漫天雪花到温暖的女生宿舍借那本心仪的小说……
《自序两篇》中写道:《记得青山那一边》“典出德国斯托姆作小说《茵梦湖》,巴金译文有云:我们的青春就留在青山的那一边,现在它到哪儿去了呢?真的呀,有谁知道,谁又能说,我们的青春它到哪儿去了呢?”
呵,什么时候我能回北大校园走走呢?
周其凤与本文作者(右)在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石柱峰风景区留影。 周其亮摄
周其凤简历
男,汉族,1947年10月8日(农历)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校长。
1965年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70年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1980年1月由国家公派到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1年9月获硕士学位,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1986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1999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等职。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2003年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从2001年6月起至2004年7月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 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2008年11月7号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