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毒、德尔塔、奥密克戎、管控、封控、中高风险区、防护服、出征……这些自2019年底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新生词”, 2022年7月12日再次进入天水市民的视野中,从此,天水这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城市,被按下了“减速键”,开始了“慢生活”。
面对突发疫情,一时之间,社会各界人士闻令而动、逆行出发,谱写出一首首温暖感人的篇章。在天水市卫健委和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和快速部署下,市一院的定点医院救治医疗队迅速集结、整装出发。这支有着20名队员的白衣战队来自全院17个临床科室,他们中有3名同志已经是再次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有的是将一双年幼的儿女托付给亲戚;不及告别年迈的父母;并肩作战、奔赴防疫最前线的抗疫夫妻档,此刻只有一个身份——“铁甲战士”,在相互嘱托安全防护注意事项时记住了彼此的姓名,建立了统一战线。时值酷暑天气,温度最高达到35℃,医疗队员们在密闭的防护装备下,坚持高温作业,不打折扣,勇敢果毅地扛起了这面抗疫大旗。

从熟悉病区环境、演练工作流程、请领整理物资、擦拭消毒病区,到人员排兵布阵,队员们自到达的那刻起,自发自觉的投入到需要的岗位上、角落里;卫生间、病床、板凳、床头桌、门窗、开关、地面等不漏一处,仔细清洁消毒;消毒湿巾、手消液、消毒剂、喷壶、拖把、采样拭子、采血管等病区用物一一按位按需摆放整齐;3个小时的时间在队员们的指缝中划过,在额间耳畔、后背处渗出的汗水中淌过,伴随着队长发布的8点接收病人入住的指令,留给他们的时间仅剩2小时了。

紧锣密鼓,精诚协作,市一院人用行动彰显担当。病区有序运行起来了,一个两个三个……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们随着救护车的警铃声来到了病区。他们有的年逾古稀、有的咿呀学语,有的正值豆蔻年华、有的而立之年,透过疲惫的身影、暗淡的眼神,口罩下遮盖的是无奈、辛酸、痛苦和顾虑。医疗队员们主动接过患者们手中的生活用品、拉起幼儿的小手、搀扶步履蹒跚的老者,引导他们到所在的病区。一个个面庞无法清楚地看到,但一个带着两个年幼孩童的妈妈却迅速占据了队员们的视野。她,31岁,却有1岁和3岁的孩子,正是宝宝需要全力照顾的时期,不幸的是,母女三人同时患病,幼童年龄尚小,对这个充满消毒液的、白色肃静而又陌生的地方充满着恐惧和不安,哭闹是他们用来表达情绪的语言,而几经折磨的年轻妈妈已然没有了力气,任由孩子的哭闹和不安。看着母女三人,队员们的心理泛起了阵阵酸楚,如何帮帮这个年轻妈妈呢?
柔肩亦可担重任。年轻的队员们想方设法地帮助这位妈妈,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援助途径,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童的责任,分担她身上的重担,让她有时间休养。通过交谈,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位妈妈内心的焦虑、恐慌、绝望和无助。拖着病体、熬着数个无眠的夜晚、照顾两个年幼的孩童,生活被打乱的一塌糊涂,心理状态即将到了崩溃的边缘。队员们敏锐的察觉到,将情况逐级汇报。在市卫健委和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别样的姿势进入到了亟需精神救援的病患们身边。当一张张赫然书写着专业咨询师联系方式的白纸,送到患者手里时,眼睛里流露的期盼和希望,像一束光照进了“大白“们的心里。病区的床窄,两侧没有护栏,为了避免夜间睡眠时幼童坠床,娇小的队员们将三张铁床拼凑到墙角,让妈妈和孩子能够睡个安心觉;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医疗队紧急联络适合在病区内玩耍的可消毒的小玩具,极具爱心、童趣的绘本,美味可口的小零食,矿泉水、尿不湿等生活用品,安抚不安的情绪,满足孩童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空闲之余,主动帮助年轻妈妈为孩子冲奶粉、换尿不湿,逗笑哄玩。渐渐的,病房里,清脆悦耳的笑声多了起来。已经连续三天没有机会好好休息一下的年轻妈妈,脸上的笑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眉梢。隔着一层厚实的防护装备,透过面屏,是一双双坚毅、勇敢、有爱的眼神。这一刻,即使满身被汗水湿透又何妨!

抗疫一线绽芳华。从物表、地面、空气的消杀、生活物资的配送、到患者的疾病健康指导、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穿着厚实防护装备的大白们迈着坚定的脚步,一次又一次的丈量着病区里的每一寸;一个又一个忙碌的身影叠加在一起,构筑起疫情防控的 “安全墙”!疫情在前,责任在肩。这群年轻的队员们舍小家顾大家,用爱心温暖民心。“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炽热白”,这是市一院医疗队员们最踏实、最温暖的承诺。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定点医院的救治工作已经持续了五天了,这首《为了谁》,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在脑海中循环播放着。大暑时节,酷暑难当,但人间清流永在,精神永存!
(新闻来源: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转载: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