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玉如意
制造时间:清康熙年间流失时间:1860年现藏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如意是随佛教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 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
如意造型的变化和发展在清代达到最高水平,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质、工艺及纹饰。清代如意的形制十分丰富,单柄首就有葵瓣、云头、莲花、灵芝等不同样式。
珍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的这件如意是臣子吴敬进献给乾隆的,表达了他希望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祈愿,更主要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
玉如意,历次拍卖会上的拍卖价格非常惊人,动辄以百万论身价。不说皇家御用如意,就连普通如意端头如同灵芝草形状,图案呈心形或云形带长把的,按玉料成色分,价格都在十万到几十万元之间。
龙门石窟的精华——帝后礼佛图
制造年代: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流失时间:20世纪30年代现藏地:被盗凿的帝后礼佛图包括两部分,其中的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帝后礼佛图的内容分两部分,北段雕刻的内容是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和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
南段构图与北段相似,刻着文昭皇后莲冠霞帔,一手拈香,后随两个戴莲冠的贵妇,在众宫女的前导、簇拥下迎风徐行,方向与北段相对。
与云冈石窟的浮雕相比,帝后礼佛图已经开始摆脱古印度的犍陀罗风格,而加强了本土的艺术语言色彩。作品变得单薄平浅,高浮雕的圆润光影不复存在,线条成了艺术形式表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与人的空间、人体的曲折起伏都用线勾勒,特别是衣纹的处理,格外舒展流畅、疏密有致,颇有汉代画像破以线求形的神韵,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很好融合。
龙门石窟在宾阳洞中被挖去的“帝”和 “后”两组礼佛图,是整个雕像群的中心和最精彩的部分。此外,从图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因此,这件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所以,无论从艺术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去估量,帝后礼佛图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