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8月26日,德国杂志《明镜》封面上,一个黄色面孔的人从幕后向外窥探,封面故事标题颇为抢眼:“黄色间谍”。报道指责在德国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工业间谍活动与中国有关。而同一天恰逢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中国。
11月29日下午,在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刘建超指出,德国联邦某部门官员捕风捉影,一再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在德人员进行无端指责。 中方要求德国相关官员停止一再损害中国形象和中德关系以及中德两国人民感情的恶劣做法。
据《世界新闻报》驻德特约记者了解,德国一些官员和部分媒体此前就一直在诬称中国在德华人是间谍,而最近《明镜》周刊则把这一反华浪潮推向了高峰。
华人控告《明镜》周刊
2007年8月底,正值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际,德国《明镜》周刊第35期刊登了以“黄色间谍”为题的封面文章。该文长达14页,耸人听闻的标题和不实的数据充斥全文。
该报道指出,德国联邦总理府和外交部等部门的电脑自今年5月起发现,来自中国的木马程序夹带在Word和Powerpoint的档案内,企图窃取机密,而幕后黑手来自人民解放军的情报单位。报道还说,德国官方从此展开大规模信息安全行动,成功阻止容量160GB的档案外泄到中国。同时,该报道还诽谤和诬蔑2.7万中国留学生、学者为间谍,其中包括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明镜》周刊的策动下,德国电视台、电台,甚至街头小报闻风而起,对中国进行攻击。德国最大的街头小报《图片报》胡言,长期以来,中国人在暗地里进行战略数据作战,电子武器成了这个大国的魔杖。
据《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了解,《明镜》周刊作为德国最著名的媒体之一,每周发行量达110万册。但近两年来,该刊有关中国的报道频频跟“间谍”、“劣质”、“盗版”等同起来。一位华人学者对记者说,中国已成为《明镜》周刊几个固定的敌人之一(另外还有俄罗斯、波兰等)。对此,在德华人忍无可忍,于10月底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并建立了网上论坛进行专题讨论。11月10日,150多名中国学生及在德华人前往位于汉堡的《明镜》周刊总部大楼,举行示威活动,并递交了抗议书,要求该刊在11月1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周刊上刊登道歉声明。
然而《明镜》周刊对此不予理睬。于是11月23日,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的代表向汉堡检察院提出刑事控告和刑事处罚申请。
汉堡检察院新闻发言人告诉记者,他们将对此进行调查。调查将持续3到6个月。不过,《明镜》周刊主编奥斯特声称,周刊不允许外人干涉报道内容。其新闻发言人认为,华人胜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情报部门肆意捏造
据《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了解,自华人控告《明镜》周刊后,德国媒体对有关“中国间谍”的报道已变得小心翼翼,而且鲜有报道,这无疑给了“中国间谍说”的“始作俑者”联邦宪法保卫局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该局反间谍部主任布克哈德·艾文故伎重演,他日前对德新社说,在德国从事间谍活动的主要国家是俄罗斯和中国。
艾文说:“中国情报机构经常与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中国科学家或实习人员合作。”他还说,他们经常伪装成外交官或记者,最感兴趣的目标是联邦议员以及一些政治性基金会。
而该局副局长伦贝格称,为了赶上西方国家,中国需要“大规模高科技转移”,于是在全球密集搜集政治、军事、企业战略与科学资讯。
据了解,设在科隆的联邦宪法保卫局隶属于德国联邦内政部,其职责一是收集并分析有关极端行为和危害治安行为的情报,二是进行反间谍活动。该局近两年已多次炮制“中国间谍论”。去年4月,该局在《焦点》周刊公布了一则关于中国驻德国使馆充斥着“间谍”的消息,接着又于年初杜撰所谓的“中国间谍年度报告”及后来的“中国黑客攻击总理府”事件。
影响华人的正常生活
尽管《明镜》周刊和宪法保卫局的论调不堪一击,但由于其在德国具有较大影响,加上大部分德国民众对中国缺乏了解,这种失实的宣传严重影响了在德华人声誉,对广大旅德华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华商张先生说,他到一家德国企业谈独家代理之事,他们见他拿出带摄像的手机放到桌子上,便开玩笑说,这个不是用来偷拍他们的产品的吧,张先生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这家企业还表示,他们不会将生产放到中国,因为看了《明镜》周刊的报道。
《明镜》周刊的间谍论说,也在各国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国黑客威胁论,像美国、英国、法国、印度、新西兰等都出现了呼应和放大。这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留学生林惠说,德国一边带着大批的商人到中国要订单签项目,一边通过一些媒体恶意攻击中国,这是什么外交政策?
不过,德国一些媒体和有识之士对“中国间谍”之说不以为然。《南德意志报》认为,这对中国人很不公平。《电脑》杂志的副总编库里说,情报部门通过互联网收集情报,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为何单单指控中国?
德国经济界也为中国叫屈。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主席于尔根·图曼说:“我们不能说中国对任何事情都应负责。”一位商人引用德国谚语说:“任你狗儿在旁怎么叫,我们商队还是向前跑。”
西方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德国电视二台前几天的民意调查表明,对下属单位指责华人为间谍不闻不问的默克尔总理,目前人气大跌。很多民众对电视台表示,对华关系下降,主要责任在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
德国东亚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曼教授认为,《明镜》周刊派驻中国的德国记者都不太懂中文,而西方民主制度造成的先天不足,让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这是违反西方本身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原则的。
另外,桑德曼认为,《明镜》周刊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情绪,如担心中国经济赶超德国,一些人甚至片面地认为生活质量下降、失业都跟中国有关。这些报道直接影响德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西方媒体和一些情报部门应该进行深刻反思。(沈沉)
谁在破坏中德关系
2007年8月距默克尔访华结束仅过了1个月,她就在总理府接见了达赖喇嘛。10月下旬,她出访印度,在新德里大力推广其“价值观外交”,并将矛头指向中国。而在出访印度前,默克尔主导并批准了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通过的亚洲政策纲领文件,明确指出中国是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
面对来自大联合政府中社民党的批评和工商界的指责,默克尔不但没有悔意,而且还进行了强硬回击。那么,默克尔为什么要一条道走到黑呢?
首先,默克尔上台后致力于缓和欧美关系,主动向美国示好。这除了西方共有的价值观外,还因为美国是欧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军事上仍是欧洲的助手。
其次,欧盟近年来在市场、能源、国际战略等方面,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存在。尽管欧盟不会一再“唱衰”中国,但德国国内舆论的变化导致默克尔采取了非理性的措施。一些媒体认为默克尔上世纪80年代末曾是东德民主运动的积极分子,因此在人权和民主等价值观上更为激进。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政治人物的影响力,但一般来说,领导人的个人作用在西方国家从来都是让位于民意的。因此,默克尔政策变化的动力之一来自于德国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和错误认识。(沈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