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北京,台湾问题没有成为重点议题,布什连例行性公开宣示立场都省略了。这应该说是好事,表示台海没大事,至少是暂时没事。
密切关注布什与胡锦涛会谈的陈水扁政府,在布胡会后由“陆委会”主委吴钊燮说了一句“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应该是可以放心”,也预示着近期内台海局势不会有什么异动。不仅是扁政府“可以放心”,亚太区也——暂时——“可以放心”。
不起波澜的原因,固然是布什已提前在京都消费了台海议题,但是,更现实的原因是,布什和陈水扁两人目前都陷于底气不足的窘境。布什正因伊拉克战争和“特工门”案而遭遇国内民主党和自由派的猛烈攻击,险象环生;陈水扁则因政府接连爆发贪污舞弊案,声望跌到历来最低点,已露跛鸭之状。
对布什来说,台海现在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对陈水扁来说,虽然是多一事就可望对民进党在12月3日的县市长选举多一分助力,但是,却未能如愿。在这场地方选举里,尽管扁政府试图将之又提升为一场“中央级”的统“独”对抗,但是收效很小,即使是把国民党骂做共产党,都没激起多大波澜,陈水扁自己与民进党的民意支持度依然低迷。而北京的《反分裂国家法》更是框住了台湾深绿阵营的冲撞空间。
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台湾的大陆政策,都是各有两条路线。美国是“接触”与“围堵”竞赛,台湾则是“合作”与“对抗”竞争。目前来看,和的路线稍强。布什北京之行,经贸与财金议题为重,连惯用的人权议题也退居一边。而回顾今年内美国国务卿、商务部长、财政部长、联邦储备局主席甚至被视为大鹰派的国防部长摩肩接踵到北京去,形势很清楚,布什政府已从过去把中国叫做“对手”改为现在的“伙伴”,不说“威胁”而说“责任”。布什从过去的“捍卫台湾安全”立场微妙转为“赞扬台湾民主”,也可看出其中的变化。在中美合力框锁住现况之后,连陈水扁过境和李登辉访美,也都没掀起风雨。
而在台湾,陈水扁的“对抗中国”路线,也因反对党与共产党的热络往来而遭冲击,乃至不得不接受大陆旅客到台观光、扩大两岸春节包机直航,以及之前的开放水果“登陆”、金融机构可兑换人民币等。台湾今年县市长选完,明年只轮到台北、高雄两市选举,也不容易掀起统“独”对决。因此,未来一年时间,风平浪静是比较可以预期的。
然而,暗流依然汹涌。日本在美国的催促下,除了核子武力,正全速扩展武装,自民党的修宪建军政策也已经加快步伐。在邻国疑虑重重之际,扁政府则对日本充满期待。陈水扁接受日本媒体专访时,明白地鼓励日本“在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发挥领导作用”,“期待日本能在亚太地区表现得更积极”,“为维持地区秩序担负起更大责任”。他更感激日美同盟把台湾列入战略目标,将台湾置入日美安保框架。台湾“联日抗中”的策略十分明显。在韩国越来越倾向于独立自主的“平衡外交”之际,台湾正期待着填补韩国的位子。从这个角度,也容易理解美台政府为何都对军购案表现得很焦急。布什的亚洲行,还特地飞到中国北面的蒙古停了四小时,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访蒙的美国总统,同样让人诸多联想。
2008年,春天台湾“总统大选”,夏天北京奥运会,秋天美国总统大选,对台海的风平浪静显然不能期待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