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时事新闻>>焦点>>正文

美国正在适应中国发展 中国不必急于对美说不
(2005-11-4 14:25:32)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环球时报  打印本页

  郝雨凡 环球时报编辑张峰

  ● 美国仍是能够影响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国家,中美关系仍应在中国外交中占据突出位置

  ● 现在不是中国学习如何与美国相处,而是美国学习如何适应中国发展

  ●我们不仅要让美国人知道中国不想让美国把中国看成敌人,更要说明,中国根本不想做也不会做美国的敌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没有下降

  目前,中国学界对中美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今天的美中力量对比已发生变化。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美欧关系也出现裂痕,美国软实力受到削弱;中国实力却在飞速增长,“崛起”已成事实。所以,美国不再像以前那么可怕,中国应该挺起腰板,敢于同美国平起平坐。有学者甚至称中美关系重要性在下降。

  但针对美国新一轮对华政策辩论,又有学者开始担心,美国是否又要遏制中国了。今年五角大楼公布的《中国军事力量年度评估》、逐级升温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今年两次“2+2”会议体现出的美日军事同盟的强化,使一些人多次感受到美国的压力。有学者甚至担心,布什政府是否会在伊拉克局势稳定之后,“掉转枪口,对准中国”。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全面。前者对局势的分析过于乐观,而后者则又像上世纪末那样,对美方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表现得过分敏感。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没有改变,它试图将其当前优势转变成永久优势的行为方式也不会改变。美国仍是能够影响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国家。我们切不可低估美国可能对中国现代化事业造成的损害。中美关系仍应在中国外交中占据突出位置。稳定中美关系,可以稳定中国外交大局,缓解甚至改善一些重要的双边关系,确保国内经济发展。如果某一天美国突然对中国施加巨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压力,我们会感到今天“轻压”状态的可贵。

  美国不习惯“崛起的中国”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美关系正在由晴转向多云。近年来,虽然双边关系有所改善,但中美之间在“9·11”前存在的核心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决策层习惯了冷战思维,担心中国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最近一波“中国威胁论”的产生是在中国实力上升而美国陷入伊拉克困境的特殊背景下的产物。美国同一个实力较弱、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打交道,已经习惯,不仅感觉良好,而且颇有经验。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25年前的中国,经过1/4个世纪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一些人在看待现在的中国时想起苏联或19世纪的德国,甚而进行错误的比较,并不足为奇。

  这使中美关系步入一个十分复杂而微妙的历史时期。 现在不是中国学习如何与美国相处,而是美国学习如何适应中国发展。长期以来, 美国居高临下俯视中国,而现在多少要开始平视了。这使相当一些美国人不舒服,也不习惯,更不知未来将会如何。美国历史上曾经面对的对手, 很多和其文化相近。但中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中国仍是一个充满困惑的谜。美国已经承认“中国崛起”是一个它无法改变的事实,因而学习怎样与“崛起的中国”相处成为美国精英层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美国学习怎样与这样的中国打交道的时期,将注定是两国关系摩擦频繁、复杂多变的时期。

  在学习适应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希望其中国政策有双重保险

  部分上因为美国同一个逐渐强大的中国如何相处没有经验,它总是缺乏一个明确的对华政策。出于冷战思维的定式,美国精英层最担心中国可能成为美国最难对付的挑战和威胁。虽然我们一再向美国表明,我们既不会在全球范围内反美,也不反对民主,更无意颠覆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但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看到的是一个国家的能力而不是它的意愿,新保守主义团队也更愿意做最坏的准备。

  美国人也试图透过我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些提法,寻找中国发展意图的蛛丝马迹,一些猜测加剧了他们对中国的担忧。他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我们由于特定历史环境而提出的“韬光养晦”等表述,提出“中国强大以后会怎么样”的问题。

  美国精英层普遍承认,对“崛起的中国”既要接触又要防范。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旨在建立和发展一个灵活的交往机制,既能包容一个崛起的、友好的中国,又能应对一个可能破坏现状、与美国发生利益冲突甚至对抗的中国。“9·11”前后布什的对华政策虽受“鹰派”和亲台势力的影响,但总体上并没有脱离这一基本框架。

  布什班子确信,对华既接触又防范的政策最能服务美国当前的国家利益。保持接触可以扩大和加深中国对美国的依赖范围和程度,同时又能加紧防范中国可能危害美国利益的行为。换言之,美国认为接触不仅可以维护其在华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影响、规范中国的行为”,将中国纳入由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但这种接触不是简单的接触,而是“限制性接触”。美国同时又要建立对中国可能的“扩张”进行有效限制和约束的机制,做好军事上和战略上的防范措施。在学习适应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希望其中国政策有双重保险。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确出现一些波折,但美国对华政策的钟摆并没有摆向对抗。当前中美之间的争执尚属两个大国正常交往中的摩擦。美国有“鹰派”也有“鸽派”,各种观点的交锋实属正常,况且美国亲华势力已经开始反击,佐利克的讲话和布鲁金斯学会最近启动的中国项目就是例子。影响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国内变数仍然很多,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警戒感并没有缓解,但笔者认为,布什政府没有想,也不会在剩余任期内“掉转枪口,对准中国”。

  中国不必急于对美说“不”

  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我们的外交资源会越来越多,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减少。我们仍要高度重视、全面发展对美关系,不必急于对美国说“不”。这样会使美国人感觉到中国人重视中美关系。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不想让美国把中国看成敌人,更要说明,中国根本不想做也不会做美国的敌人。

  不可以说中美关系已经不重要。在相当程度上, 2001年至2005年初,中美关系的相对平稳,是因为中国通过支持美国反恐等举措体现出改善中美关系的决心和诚意,让美国感到中国起码不是敌人。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政界和学界一度对中国的动机高度警觉,后来中国表现出对美国的重视,多少减少了美国决策层的猜疑。现在美国决策层对中国依然忧心忡忡,中国目前对美国的态度会持续多久?

  在未来一段时期里, 美国不仅无暇东顾,而且也相信中国不会挑战和威胁美国的核心利益。我们应看到美国现在维系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也是利大于弊。中国毕竟是冷战结束后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最多的国家之一。今后20年,中国仍然要主要依靠外部资金、技术和资源来完成民族振兴的艰巨任务。这是中美关系应该考虑的大局。

  当然, 中国发展对美关系不能是无原则的,不能因为美国有“中国威胁论”,我们就不加强国防建设了。在发展中美关系的同时,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仍要敢于坚持,不能一味迁就。中国的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自身问题。如果中国能够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美国精英层对中国的态度会发生更为实质性的改变。美国对华战略也可能在中国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现实。▲(作者是美国科盖特大学政治学教授、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中心客座研究员。)

   
最 新 图 片

日专家发出警告 东海冲突将是日本 揭开袁宝璟执刑当日被“刀下留人 荣毅仁追悼会举行 千人悼念学生崇 荣毅仁传奇一生:“红色资本家” 台湾“新闻局”局长坚称要查办TV 美国爆发大规模示威反对伊拉克战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印军官:美国对中国的恐惧令人震惊 比印度更甚
·解放前夕中美建交摸底谈判流产内幕
·中国军事专家:中国共产党人当年为何能打败美国
·中国需要历练六种大国心态 中美关系分三步走
·专家:美不奢望中国军事帮助 但望“不添麻烦”
·中美国防部长会见记者 表示促进两军关系发展
·拉姆斯菲尔德将访华 美指中美两军关系曲折向上
·美政府要员近日相继访华 掀起中美高层交往热潮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最新新闻

·美国正在适应中国发展 中国不必急于对美说不
·日专家发出警告 东海冲突将是日本灭国之灾
·部分地方领导称马克思主义过时 中央花巨资整顿
·如何理解我国“十一五”时期若干重大战略任务
·揭开袁宝璟执刑当日被“刀下留人”生死迷局
·探月科学家称我国将建月基天文台 基地可仿窑洞
·袁宝璟因举报高官死刑暂缓 捐献财产市值2520亿
·2006年中央国家公务员招考首次放开户籍限制
·科技打假第1冤案再调查
·最高检公安部应对袭警事件 领导保护不力要追究
·温家宝主持会议 审议通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跨部门竞争上岗 浙江率先打破干部“部门所有制”
·人事部:2006年国家公务员录取比例48.6:1
·外交部就美国总统布什访华和六方会谈答问实录
·姚文智举刀喊杀TVBS电视台 台当局内部陷入混乱
·日新内阁改行东海新思维:欲使东海成合作之海
·荣毅仁追悼会举行 千人悼念学生崇拜请假送行
·荣毅仁传奇一生:“红色资本家”到商业荣老板
·胡温同时出访说明国内稳定 “富邻”外交威力大
·台湾“新闻局”局长坚称要查办TVBS电视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