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援助美国
- 本报记者 薛京
9月9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四层会议室内,“我们和你在一起”公益募捐大行动的启动仪式正式举行。这次募捐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美慈组织共同发起,旨在为中国灾区人民和美国新奥尔良灾区人民募集救援钱款和物资。
这是一次标志性的活动,是中国公益事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在媒体与网络上,也传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美国人不是比我们有钱吗,我们为什么要给它们钱?”
甚至有人发出了“这是浪费纳税人的钱”的疾呼。
当天,中国扶贫基金会资源开发部主任李利接受了《公益时报》记者的专访。
全世界公益组织联合起来
我们的合作表明,非政府组织已经在地区范围内、一国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越来越紧密地走到了一起
《公益时报》:作为具体实施者,请谈一谈你们开展此次行动的背景。
李利:今年中美两国都遭受了台风和飓风的袭击,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9月3日晚胡锦涛主席在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说:“在美国人民面临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时刻,中国人民坚定地同美国人民站在一起。”中国扶贫基金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发起开展了这次行动。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用于帮助中国灾区人民和美国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重建家园。
《公益时报》:请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另一个主发起单位——美慈组织的情况。
李利:美慈组织总部设在美国,是全球性大型国际人道救援组织,也是最常与中国政府合作进行人道救援的组织之一。美慈组织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已经有四五年的合作关系了。这次行动也是最早由他们提出建议的。
《公益时报》:这种合作是否表明了一种公益组织之间新的组合形式?
李利:是的。我们的合作表明,非政府组织已经在地区范围内、一国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越来越紧密地走到了一起,为不同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进行跨国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树立了成功典范。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编织起一个越来越活跃的民间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我们可以增进友谊和相互理解。当然,在不同的人或组织之间,差异总是难免的。这些差异是正面的、有意义的。
活动运作与捐款去向
我们将完全尊重捐赠者个人的意愿,限定捐款的使用
《公益时报》:这次一共能筹到多少钱,您有无预期?
李利:这次行动,不在于能捐多少钱,这是不重要的。关键是看有多少组织、多少个人,有多少颗心和中美灾区人民站到一起。我们募集到的将不仅仅是钱,还包括我们中国人的道义、胸襟等等。中国加入WTO之后,有不少企业正在走向世界,那么,我们的公益组织也应该和国际接轨。我们开展这次行动,就是一次伟大的开始和尝试。
《公益时报》:捐给美国灾区的钱物如何提供到灾区人民手中?
李利:我们将完全尊重捐赠者个人的意愿,限定捐款的使用。向中国灾区的捐款、捐物,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项目部负责提供救援使用。向美国新奥尔良灾区的捐款,由美国美慈组织负责提供救援使用或转赠美国大使馆。我们会选择恰当时机,举行捐赠仪式,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能组织捐赠企业代表自费去新奥尔良现场慰问。
《公益时报》:对捐赠企业有没有优惠政策?
李利:财政部财税2004172号文件已经做出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公益时报》:请介绍一下此次活动运作资金的来源。
李利:所筹善款的8%将用作整个活动的行政管理费用,包括印刷资料,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人员成本及相关费用。
中国也受灾,为什么还帮美国?
今天当美国遇到灾难时,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就是要展现一种大度和慷慨
《公益时报》:有人认为,台风袭击中国六省,损失逾154亿,咱们自己都损失这么大,哪儿还有工夫给人家捐啊。您对此怎么看?
李利:有些人不做也就罢了,还横加指责,必须把这样的舆论扭转过来。我们不能很狭隘地、小角度地做事,老百姓的心态也要走向世界。
面对美国发生的这次灾难,每个人都会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正如我们这次行动,和美国灾区人民站在一起,尽力去帮;第二种是幸灾乐祸、冷眼旁观、冷嘲热讽;第三种就是中立的态度,也就是麻木不仁的态度。
《公益时报》:有人议论说,凭什么给美国捐500万美元现金啊,1998年中国洪灾时,美国怎么没捐那么多呢。您对此如何理解?
李利:中国人民曾经接受过很多次世界各国人民的援助,在其他国家人民遇到重大灾难时,中国人民同样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关于1998年的中国洪水,美国政府的做法不去提,但今天当美国遇到灾难时,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就是要展现一种大度和慷慨!
《公益时报》:我国也曾得到过很多国际友人的帮助,斯诺、陈纳德、白求恩,还有许许多多来中国做志愿者的外国人,同样,我们中国人也应具备这样的精神。
李利:是啊。为了这次行动的实施,我已经六天没怎么休息了,不停地接电话,不停地安排各项工作。不管结果怎样,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