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央党校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作了报告。就在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前三季度GDP数据——增速为6.9%,这是2009年以来首次跌至7%以下。
成绩来之不易 困难不可低估
这是李克强首次在中央党校讲“经济课”。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2014年底起将县委书记纳入其培训体系。
李克强就我国经济形势在报告中表示,可以用“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来概括。对成绩,他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符合预期,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实惠。
此前10月13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李克强就曾对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西、云南等省份的一把手表示,在世界经济波动异常、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10万亿美元体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实属不易。
实现“双中高” 政府不唱“独角戏”
就困难,李克强说,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他指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既是基于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的规律遵循,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努力实现“双中高”。
其中,实现“双中高”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合理运用降准、定向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同时要把财税、金融、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还要突出补上民生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改造升级等重点,扩大有效投资。李克强说,这方面政府不唱“独角戏”,而要与社会资本建设共担、利益共享。
对中央党校干部学员再提整肃“不作为”
李克强指出,实现“双中高”,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政府要在保基本、兜底线上加大力度,同时发挥好市场和社会力量,切实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棚改、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集中力量搞好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使扩内需、抓发展与惠民生协调互动,促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另外,针对中央党校的干部学员,李克强最后说,推动改革发展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决整肃不作为,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是李克强10天内再提“不作为”,在前述部分省(区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他曾表示,对“不作为”的干部要坚决处理,同时也要强化“激励机制”。其中,要把是否造福百姓,作为衡量干部“能上能下”的标准。另外,已经下拨的资金、批定的项目,如果逾期落实不了,该收回的就要收回,要调到那些愿意干事的地方。
观察
李克强连续三年为专门群体讲“经济课”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第三次就经济形势向专门群体作报告。就任三年以来,李克强创下一年一堂经济课的节奏,每堂经济课的听众都有上千人。
2013年为工会代表授课,2014年为两院院士授课,此次为中央党校培训的高中级干部授课,是李克强首次进中央党校讲课。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总理进中央党校讲课,在朱镕基时代较为频繁。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曾向媒体回忆,朱镕基担任中央领导后,经常到中央党校礼堂为学员作报告,有时从早晨9点讲到下午1点多。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也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朱镕基任总理时每半年都要来中央党校讲一次课。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相比此前两次授课,面对高中级干部,这次李克强更强调了“困难”,称困难不可低估,其中,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是首次提出。不过,李克强说:“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增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此次讲座的结束语中,李克强提出的目标是“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努力”。这是“双中高”目标首次出现在结束语中。2014年为两院院士授课时,李克强曾鼓励两院院士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奋斗。2013年对工会代表则鼓励他们为中国梦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两次授课,李克强报告的全文及视频在报告不久后即公布在网上,向全体网民开放,成为经济公开课。不少网友点赞称好,李克强在报告中通俗易懂的讲述、随手拈来的数据和故事案例也让网民称赞有味。
链接
李克强的三次经济课
2013年10月21日
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
2014年6月10日
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
2015年10月23日
李克强在中央党校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作了报告。本组文/本报记者 邹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