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甘谷县立足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民生项目建设,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目标,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宽、村社道路硬化、安全生命防护等工程,不断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推动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甘谷县着力破除制约高发展的交通“瓶颈”,勇于攻坚克难,提出“构建大交通”发展战略,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导工程,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确保农村公路“建成一条、达标一条、见效一条”。一是加快强弱项补短板工程建设。聚焦发力村镇“堵点”,进一步补齐农村交通供给短板,重点解决通硬化路、通客车等问题,确保乡村“最后一公里”出行畅通。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村组道路27条,总里程达到47公里。二是提升通乡镇公路升级改造。全力实施S543东三十铺——古坡公路项目建设,全长18.411公里;X503甘谷县城——关子镇白石村公路项目建设,全长8公里;加快推进X207线大湾——红土岘提升改造续建工程,全长35.7公里。三是提升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新建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6条38公里,完成波形护栏标志标牌橡胶减速带等工程62%的进度,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提质扩面,乡乡都有美丽农村路。
实施“现代治理夯基础工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持续加强路域周边环境治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路域环境治理与村容村貌改善同步实施。一是推行“路长+班长+养护员兼路政员”管理。对全县437条1886公里县乡道路划段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实行“划段挂牌、责任到人”靠实管护责任。二是完善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加大公路超限运输治理力度,按需依法依规设置县道、乡道限高限宽设施及警示标志,确保道路管理科学,群众出行安全。三是加大公路建养技术指导力度。加强农村公路与新科技的融合应用,积极推广农村公路科技成果,在重点路段配备电子眼、测重地磅等,推动公路智能化升级。
实施“长效机制强管养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体制改革,建立管养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建立专群结合养护运行机制,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落实到位。二是创新养护运行机制。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定期养护进行捆绑式招标施工,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提高长效化养护水平。三是完善农村公路防护设施。加强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高风险路段整治,通过设置多种形式公益性岗位,吸收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农村公路管护。开展配套设施经营维护,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
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建立优质高效、开放共享的运输服务体系,持续加强交通运输与电子商务、城乡货运、邮政物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运输服务提质升级。一是扩大农村客运覆盖范围。建立农村客运可持续稳定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农村客运运营模式,因地制宜采取城市公交延伸、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农村客运班线、区域经营、预约响应等客运模式。实现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收益”。坚持“资源共享、多站合一”,逐步推进农村客货统筹、运邮协同,将管理、养护、客运、货运、物流、邮政、供销网点、快递、电商等多种服务功能整合融为一体,大力提升站点覆盖率。二是不断推进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节点,提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递件,推进邮政、快递渠道电商配送服务全覆盖,进一步优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三是推进“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壮大路衍经济新业态,着力发展以辣椒、花椒、苹果等农产品为载体的“甘味”特色产业链,以“姜维墓”“古坡草原”等为载体的观光旅游产业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