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甘谷:下足“绣花”功夫 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图)
(2018/8/16 16:59:28)  来源:甘谷县委外宣办  打印本页

  产业兴则民富,找准致富的产业,是决胜脱贫的核心。在决战决胜整县脱贫的冲刺阶段,甘谷县紧盯蔬菜、养殖、林果、劳务等主导产业,一方面在长效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一方面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城进村”,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立竿见影地让贫困群众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并结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三变”改革的有益探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为增强群众造血功能注入强劲动力。

  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新引擎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甘谷县磐安镇“河北五坪”区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一座座整齐有序的钢架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大棚内西红柿、芹菜、黄瓜、辣椒等各类时令蔬菜鲜嫩欲滴、长势喜人。

  家住裴家坪村的裴增泉今年53岁,早年和村里人一样一年四季出外打工,又没有掌握啥技术挣不了钱,1995年回到了村里正赶上全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机遇搞起了设施蔬菜。如今,家里有14座蔬菜大棚,年均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

  见到裴增泉时,他正在大棚内忙着耕菜地,倒茬种小甘蓝,忙的不说乎。 “一个大棚一年倒三茬,每亩收入平均在3万元以上,精耕细作虽然累点,可收益比过去的露天蔬菜好了很多。”激发土地新活力,因地制宜兴产业,让裴增泉有了可观的收入。

  据甘谷县蔬菜中心主任金菊琴介绍,甘谷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涉及磐安镇谢家坪、李家坪、裴家坪、五甲坪、十甲坪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2550亩,蔬菜种植面积10100亩,年产各类鲜菜9.94万吨,产值1.32亿元,总效益7906万元。通过塑料大棚的多层覆盖多茬种植,形成了以“春萝卜套茄果类套叶菜类”的一年三茬高效种植模式,简称“五坪模式”。

  今年又通过“先行试点、区域推进、连片带动”的方式,优先在磐安镇汪家庄、杨家庄等蔬菜主产区,示范推广种植架豆王,新建全钢架无立柱塑料大棚2000座,占地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45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更加优质的蔬菜品质增加群众收入。

  目前,该县“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村有198个,蔬菜种植面积28.5万亩,总产值达18.6亿元。

  为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甘谷县是林果业种植大县,苹果品质好,色香味美,广受顾客青睐,全县果品种植面积达52万亩。为了进一步拓宽果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甘谷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引导贫困村种养和经销大户、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构建贫困地区农产品线上线下立体式产销对接体系。

  去年双十一期间,甘谷苹果正式入驻阿里巴巴旗下阿里拍卖平台,成为阿里拍卖平台全国第二个、甘肃首个上拍产品,共上拍甘谷苹果有效标的92个,成交76个,成交量148.6吨,成交金额95万元,成交转化率83%,累积围观人次达到20000人次以上。“在双十一期间,我们村依托阿里巴巴网络拍卖平台卖了30吨苹果,收入17万多元呢!对果农来说致富的路子比以前更宽了,脱贫的信心更足了。”白家湾乡苟家岘村书记黄碎敏说。

  前不久,在杭州举行的2018年阿里拍卖特殊资产交易会上,甘谷县作为“全国第二例甘肃第一例”在拍卖平台上拍农产品的县域应邀参加。会上,甘谷县提供了一项特殊竞拍标的物---“贫困户苹果树采摘权”,每棵树以1000元的底价起拍,在不足10分钟的时间内,22棵苹果树采摘权以22000元成交,实现了较高的溢价。

  “互联网+产业”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深山,成为北上广等大城市人们竞相争抢的“香饽饽”,也让贫困群众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门路,鼓起了“钱袋子”。

  在大石镇,诸如“我的苹果和你的舌尖只差一个快递的距离”这样的“说说”,一时刷爆了当地果农的朋友圈。南山村的汪军霞家里有6亩多苹果园,是一个资深微商,在微信平台卖苹果已有三年多时间,去年通过网络销售收入了近3万元。她说,在家里等客商装箱一斤能卖1.8—2.0元,通过网络每斤能卖到5元钱,不仅卖上了好价钱,而且还缩短了果子的存放周期,减少了损失。汪军霞为记者算了一笔细帐。据了解,该镇去年通过网络销售苹果80万公斤以上,平均每公斤比常规模式销售高出4元以上,群众直接增收达480万元。

  如今,甘谷县电子商务服务站遍地开花,仅政府主导建立的服务站多达130多个,涉及贫困村95个,电商网络交易额达12445万元。以农超对接、互联网+销售、网络拍卖、果树认购为一体的产销发展模式正在引领甘谷果品业发展新潮流。

  “扶贫车间”成为群众增收新产业

  甘谷县立足县情,大胆创新探索,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把原本扎根在大城市的“大工厂”,做成了“小车间”,在贫困群众家门口建起“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今年5月份,甘肃省首个“扶贫车间”在甘谷县大庄镇挂牌成立,100多名困难群众率先实现了华丽转身,拥有了“车间工人”的新身份,对原本赋闲在家的妇女们来说,一方面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精神也得到了极大地鼓励,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就业、照顾家庭、干农活三兼顾。

  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甘谷县“扶贫车间”建设亮点频出、异彩纷呈,工服、校服、麻鞋制作,拉菲帽、汽车坐垫编织等各类“车间”在全县15个乡镇落地生花,并逐步转向规模化、多样化、专业化。

  在新兴镇蔡家寺村的“扶贫车间”里,村民李亚丽一边动作娴熟的做手工,一边高兴地说:“自从村里办起扶贫车间以后,我积极报名参加,如今已在这里干了好几个月了,上个月领到了2200多元,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到外面打工了,每天下班老人、孩子都能照顾,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

  车间负责人李佩琪告诉记者,现在正在赶制的是一批外贸订单——锡箔纸和工服,像这样的车间还有2个,目前已吸纳贫困群众近120多个,平均每个人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一个“扶贫车间”就是一个幸福的支点和许多个家庭脱贫的希望。为了加大对“扶贫车间”的支持力度,甘谷县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甘谷县关于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指导意见》。瞄准资金、厂房、订单、人才等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企业入驻遇到的困难问题,设立“扶贫车间”专项担保基金,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撬动县内金融机构落实贷款额度1000万元;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达到一半以上的车间,财政补贴50%的水电费;整合人社、农业、妇联等各类培训项目资金,用于务工群众带薪培训;引导县内企事业单位将校服、工装交由“扶贫车间”生产加工,通过中车集团等帮扶单位争取生产订单50余万套。

  目前,甘谷县已建成运营各类“扶贫车间”52个,带动贫困群众就业2300人,计划年内建成60家以上,带动3000名以上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凝聚合力做大富民产业助脱贫

  紧盯整县脱贫摘帽这一目标,甘谷县打破村域乡界,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凝聚“三位一体”合力,大力实施整流域开发、整片带推进、综合配套治理、可持续发展脱贫攻坚新举措。

  依据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布局,将全县扶贫区域划分为“清溪河流域特困片区、东北部干旱特困片区、南岭渠特困片区、南部高寒阴湿特困片区”4大片带16个流域,高标准建成了阳屲梁、西沟、新集、大道坡、沐浴梁、席家局等14个整流域扶贫综合开发产业示范基地,花椒、苹果、核桃等林果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初步建成了渭河川道区百里设施蔬菜长廊和南北浅山区两条百里林果带,真正把群众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扶持发展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大产业,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同时,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形成了白家湾乡苟家岘村、安远镇老庄村“三变+苹果产业”,新兴镇康家滩村“三变+辣椒产业”,古坡镇沟门村“三变+中药材产业”,大像山镇“三变+乡村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创建市级改革试点村3个,县级试点村18个,投入扶持发展资金960多万元,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1.1万亩、资金变股金1200多万元、农民变股东2900多户。

  目前,全县果品、蔬菜和养殖业分别达到52万亩、28.5万亩、260多万头(只),总产值分别达到18.08亿元、18.6亿元、5.35亿元,马铃薯种植面积18.4万亩,中药材面积8.6万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甘谷县下足“绣花”功夫,在发展产业上出实招、谋良策、求实效,做大做强做优各大产业,为群众找到增收致富的根本之计。

(天水在线编辑:李俊锋)

摄影相关图片
麦积山大道改造工程正在全速推进 秦州大道项目正在全速推进(图) 贵州剑河苗族同胞欢度“祈雨节” 迎酷暑 登长城(图) 致敬,高温下的工作者!(图) 济南大明湖夏日荷花盛开(组图) 致敬,高温下的工作者!(组图) 为城市建设者“送清凉”(图) 让“温暖”的凉意在酷暑中传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