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甘谷>>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谷县政府工作综述(图)
(2017/7/25 9:19:18)  来源:甘谷县政府办 作者:丁康弘  打印本页

  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作为,赶超进位,全县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谱写了甘谷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从即日起,县属新闻网站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全面展示全县近五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攻坚克难谋发展   扬帆奋进谱新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政府工作综述

  近年来,甘谷县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引领、把握经济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4.43亿元,增长7.5%;大口径财政收入7.068亿元,增长13.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7亿元,增长13.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19亿元,增长4.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3亿元,增长9.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85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4元,增长8.4%。2017年上半年,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25.71亿元,同比增长6.3%;大口径财政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9亿元,同比下降23.5%;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4亿元,同比下降1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4亿元,同比增长13.29%;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2元,同比增长9%;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2元,同比增长10%。

  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坚持把消除贫困作为最大的使命和责任,牢固树立“一号”意识,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攻方向,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提升各项工作,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所有贫困村实现“建制村硬化路、自然村砂化路、动力电、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社、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无线网络、集体经济收入”11个全覆盖。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建成了东北部人饮、南部山区人饮、西北人饮扩网等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覆盖率由2011年不足30%提高到90%。新修通村水泥路362条1176公里。改造农村危旧房11740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4户。在富民产业培育方面,按照“川区户均两亩菜、山区人均一亩园、人均收入过万元”的目标,大力发展蔬菜、果椒、养殖等扎根性主导产业,贫困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果园面积19.47万亩,畜禽饲养量33万头(只),贫困户增收产业实现全覆盖。在公共服务提升方面,新建公办幼儿园61所,建成“乡村舞台”28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96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35个,农村群众初步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县委副书记、县长申君明检查指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一产调结构、二产扩总量、三产强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培育优势产业,产业结构由31∶36∶33调整到28∶32∶4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现代农业方面,坚持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全力促进蔬菜、果椒、养殖、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主产区精细菜、河谷地设施菜、浅山区旱作菜、南后山冷凉菜”区域化种植模式,全县蔬菜面积达到27.5万亩,总产值超过12亿元,“甘谷辣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先后荣获“全国辣椒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韭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大葱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等称号。因地制宜发展苹果、花椒、核桃三大果品,建成6个万亩、5个五千亩和32个千亩以上果品基地,创建了“金蛇帅”“店子博品”“盘红”苹果和“蒋老五”花椒等一批知名果椒品牌,全县果园面积超过39万亩,总产值达到14.3亿元。着力打造“种养加”结合生态养殖产业链,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272个,现有畜牧龙头企业15家,养殖专业村110个,畜禽饲养量430多万头(只)。探索形成了“订单式招生、学徒制培训、组织化输转、一条龙服务”培训输转模式,打响了“伏羌商人”“伏羌麻编人”“维林电子装配工”“伏羌园艺人”等一批劳务品牌,全县年均输转劳务11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工业经济方面,抢抓全市建设渭河川道区百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区的良好机遇,狠抓冀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园区已纳入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范围,入园项目累计达到21户,2016年园区生产总值达到6.9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创新技术,培育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户,平光玻璃、天宏鞋业、兴材环保等6户企业进入全市“10强50户”行列。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大漠行”麻鞋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甘肃翔达公司、恒基建材成功挂牌“新三板”,创建省级著名商标10件、省级名牌产品2件。商贸旅游方面,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占地2488亩的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引进落地了甘谷浙江商贸城、陇东南汽配城、甘谷客运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流通服务项目,入园项目达到6个,引进资金36亿元,园区已成为区域性物流综合服务中心和县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行动,近五年新建改造乡镇综合市场7处,建成农家店、便民店、农资连锁店350个。全面完成“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530户,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深入挖掘先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伏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实施了毛家坪遗址发掘保护工程,大像山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姜维墓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21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2亿元,同比均增长27%。城乡一体化方面,按照“东西拓展、向北延伸、中心建成区集中改造配套完善”的思路,扎实推进大城区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6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15万多人。投资11亿元,高标准打造大像山文化园,配套建设了大像山公园、仿古文化街、冀城大酒店、310国道城区过境段、大小沙沟明洞渡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新建改造天定高速辅道、西城区路网、富强东路等主次干道13 条,构建起了“五纵九横”的城区路网骨架。建成了县影剧院、南滨河路风情线、城区集中供热、水源深度处理、小巷道硬化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注重产城融合,突出功能定位,加快建设特色化小城镇,初步打造了现代农业型的磐安镇、工业支撑型的六峰镇、商贸带动型的安远镇、历史文化型的礼辛镇、生态旅游型的古坡乡等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1.2%。着力补齐交通短板,完成了甘麦二级公路、310国道沿线征地拆迁。新建大型桥梁6座,新修通村水泥路362条1176公里,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83%的行政村开通了班线车。

  (甘肃省引洮二期配套工程(甘谷项目)开工仪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始终坚持民生为大,近五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85.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以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校舍32.57万平方米,改造村级幼儿园187所,全面消除了中小学校D级危房;高考成绩连续18年名列天水市第一,教育工作在省政府督导评估中评定为优秀等次。实施了县医院住院楼、县急救中心、中医院医技综合楼、新兴卫生院迁建等工程,建立了“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体系,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孤儿供养、社会保险等托底政策全面落实,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814套25.6万平方米,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认真落实创业就业优惠政策,2478名高校毕业生在县内稳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研究决定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前置程序,坚决做到不评估不上会、不评估不决策、不评估不审批、不评估不实施。深入推进“平安甘谷”建设,广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巩固禁毒斗争成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大像山文化公园一角)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完善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政策,认真落实科技以上领导包抓科技项目责任制,探索推广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组织体系,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8%。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县内4家建材化工企业与省轻工业研究所、省农科院、甘肃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优势互补、信息与人才共享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牢固的技术支撑。实行县级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逐年增长机制,整合科技扶贫、妇女创业小额信贷、创业培训等项目资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五年来整合各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720.4万元。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发展土专家、田秀才3600余人,依托远教系统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站405个。五年来,全县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县科技项目150多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8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金桥奖”1项,省市科技进步奖24项,各类专利授权50件,引进新技术200个。

  (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订单式培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形成了覆盖源头管控、过程监管、风险预警、责任落实、督查问责等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完成各类造林11万亩,新修梯田31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29.7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4.75%,适宜区梯田化率超过9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超过60%。扎实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新建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督促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了生产线脱硫脱硝改造,关停非法采沙场站62处,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6万吨,取缔“土小企业”40家,整治城区燃煤锅炉84台,报废“黄标车”493辆。建立了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6%。近五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保持在300天以上,渭河甘谷段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

  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

  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不断增强政治自觉,坚决把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牢牢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建立县级干部、职能部门和专门力量联督机制,县级干部定期不定期到所在包抓乡镇、部门和党建联系点开展调研督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践行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在抓“前”、抓“早”、抓“小”上下功夫,动辄则咎,防微杜渐。对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一般性问题,廉洁自律或不正之风方面的轻微问题,有针对性地“咬耳扯袖”,通过谈心谈话、约谈提醒、诫勉谈话等方式提醒告诫,有效预防了违法违纪问题发生。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关键领域、重要岗位,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乡镇部门、窗口单位、宾馆饭店,开展严督实查,及时发现和查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违规变相发放补助、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服务群众中梗阻等“四风”问题,有力推动了全县作风建设。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走进澄源巷(图) 天水在线赴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参观 天水藉河红桥段开始蓄水(组图) 天水在线航拍玉泉观(图) 《桃李梅》在长春精彩上演(图) 宝兰客专天水南站(图) 天水高考第一天掠影(图) 天水在线航拍东岔站(图) 天水人的夏天从一碗锅鲰(面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