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岁铺来,祖国山河锦绣;明月初升,人间万户同乐。元宵的笔毫饱含岁月的深情,在春意阑珊的山头,微露生命初萌的真意,在月挂柳梢的枝头,初现季节鲜妍的意象。正月十五元宵节,镌刻在华夏文明的记忆中,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千百年来,团圆的明月,是节日的背景,火红的灯笼,是元夕的主题。
华灯朗月,火树银花不夜天;高台社火,龙腾虎跃闹元宵。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燃灯的风俗起源于汉朝,到了唐朝,赏灯的活动更加兴盛,上至皇宫红楼,下至长街闾巷,无不张灯结彩,甚至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到了明清时期,赏灯的规模更是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要燃放烟花以资助兴。千年也只是一瞬。十五闹元宵,十六游百病。这远古的风俗,穿越岁月的河流,穿越风雪的月夜,一直婉转到盛世的今朝,至今仍清晰地流淌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一轮明月,见证了无数繁华的夜晚,多少诗人,留住了几多璀璨的绮梦。千百年来,世道演绎着一样的景致,一样的情怀。行走在熙熙攘攘的繁华街道,遥望那轮顾盼生情的十五圆月,那些至今摇曳着诗风词意的元夕月夜,依然闪烁在芬芳的梦境里,流淌在馨香的文字里。唐朝的鼎盛是真的鼎盛,那些盛开在唐朝元宵之夜的似景繁华,那些璀璨烟花开,明月逐人来的如梦场景,也被多情的诗人,用他生花的妙笔,温柔地书写在一页页洁白的宣纸上。唐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深情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宋朝的月亮没有背负太多历史的重量,更多的是一种流水烟云似的冰清玉润,宋朝的月亮也有一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柔情与婉约,也有一种灯火阑珊,笑语盈盈的风情与温暖。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也在元宵节这一天脱下征袍,放下风尘,与民同乐,共度佳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就连有着家亡国破之痛的 易安夫人,也暂时搁置了锥心的伤痛,在“帘儿底下”,温柔地回忆起了那一个个曾经温暖了她心房的十五月夜。“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那些美好的元夕盛景,在诗人灵感的照耀下,穿越无数的风雪之夜,穿越千年的时光河流,至今感染着聚散依依的芸芸众生,感动着风尘困顿的天涯旅人。
一拨又一拨的行人,淌过元夕的月色,行走在赶往春天的路上。自古以来,十五是春节年俗的高潮,元宵是万人空巷的狂欢。这比流水的波纹还要绵密的元夕情愫,徐徐地淌过每一个纯洁的心灵,这比清澈的月华还要细致的元宵情结,轻轻地温暖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如今行走在古城繁华热闹的街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装点着时代无言的背景,一排排火树银花的灯笼,铺陈着元宵节日的气氛,那些来自四面八方观灯的人,那些来自乡村街道赏景的人,他们享受了年时五味俱全的丰盛生活,又在盛世的天空下,以质朴的笑脸,自由的神情,丰富着时代的表情,历史的画卷。当长长的高台、秧歌队伍穿城而过时,街道两边人流如潮,万头攒动,鞭炮轰鸣,锣鼓喧天,真可谓万人空巷,蔚为状观。流动的花车之上,当那些装扮得惟妙惟肖的神话人物,神态逼真的戏剧形象,凌空而至时,引得众人掌声雷动,叹为观止,玄艳的花车之间,当那些花枝招展、且歌且舞的秧歌方阵,龙腾狮舞、自由挥洒的社火方阵,造型夸张、动作滑稽的杂耍方阵,翩翩而来时,不时惹得众人捧腹大笑,欢乐开怀。拥挤在充盈着幸福与满足的人流之间,目睹那洋溢着欢乐与吉祥的社火队伍,会忘却所有的荣辱得失,聚散离合,一种生命的真实与美好,生活的自由与满足油然而生。及至夜幕降临,新月初升,满天的星子闪烁着昨日的记忆,地上的灯笼铺展着今时的美好,天上的星光与地上的灯光,酝酿着尘世的幸福,一种莺歌燕舞,春暖花开的幸福。皎洁的月光下,观灯赏景的游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浩瀚的天空下,绽放着璀璨的烟花,鸣放着清脆的爆竹。那腾空而起的可是明天的一束束悠悠梦境,那纷纷坠落的可是昨日的一剪剪萧萧韵事,而那一盏飘然而去的孔明灯,又载着谁的叮咛与祝福,飘向遥远的天际,飘向春天的深处。
十五闹元宵,十六游百病。经历了十五的狂欢,再喝一碗情浓意浓的汤圆,十六的人们便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情,在春风洇开的鹅黄嫩绿间,或携妻带儿,或扶老携友,或邀酒朋诗侣,或与三五好友,留连在渐渐苏醒山峦水畔,游走在禅韵悠然的寺院庙宇,在春风的酒杯中,盛满祝福,贮满希望,送给远方的故人,送给白云的故乡,或者在慈悲的佛祖前,烧一柱心香,许一个愿望,期待亲人的安康,期待明天的收获。明天,在明天的前方,还有一个老不去,抹不掉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在等待着我们走近,走近……
(王琪,甘肃省作协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天津日报》、《读者。乡土人文版》、《丝绸之路》、《华夏散文》、《散文选刊》等100余种报刊发表历史文化类散文200余篇,荣获第27届全国地市报新闻奖、第五届黄河文学奖等奖项,多篇作品收录各类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