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战略大平台 顺应群众新期盼
——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图·甘肃篇

新华社记者 王宏伟 陈俊 谭飞 张钦
十月中旬,甘肃省对今年的项目观摩活动进行了总结。这一活动已持续3年,由省委书记、省长和省政协主席3位主要领导带队,对甘肃全省14个市州项目建设逐一观摩。
说是观摩,实际也是调研,是督促,是互学互鉴。更让市州官员们感受到压力的是,3年来每一年的观摩主题都不同:第一年看新不看旧,第二年看大不看小,今年是看高不看低。
这是甘肃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谆谆嘱托,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突出矛盾,探索科学发展路径的新故事。
从项目之变看发展新成效
一个底子薄、基础差的发展中省份,靠什么建设得幸福美好,靠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一届甘肃省领导班子在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归根结底靠项目。
项目建设在发生量变。从2012年到2014年,甘肃省实施的各类项目总数不断增加,从一年7000多个增加到了今年前8个月的11000多个;项目投资总量也随之增加,即使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今年,前8个月项目到位资金仍同比增加了84亿元。
项目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在不断提升。仅2012年以来实施的高科技项目就有180个,带动甘肃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比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高出3个多百分点。
项目惠民富民成效明显。目前,甘肃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000多家,加工能力达4779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48.6%,推动甘肃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项目建设还增强了甘肃对外吸引力。近3年来,甘肃省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活动“兰洽会”签约资金分别达到4610亿元、6129亿元、6511亿元;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落户甘肃的总数由2011年的85家增加到目前的108家。
大规模的项目建设不仅保障了甘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让干部群众从这种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中看到了希望,从人均收入增加和生活持续改善中增强了信心。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这是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宝贵的原动力。”
敦煌,正在被各类项目改变。新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不仅让壁画、雕塑看起来更加立体、细致、生动,而且让观众们觉得“看起来很酷”。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国际会展中心、大唐休闲文化街则让人们恍惚间“梦回汉唐”。在鸣沙山前的绿洲果林里,充满大漠民俗风情或城市小资情调的特色客栈正在不断涌现。
在这些项目带来的显性变化背后,还有更深层面的隐性变化:干部群众的发展理念在变,发展思路在变,发展能力也在变。
透过一个个项目,如今人们既能看到甘肃各地对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独特优势的一种再认识、再寻找和再定位,又能看到它们都汇聚、融入到了甘肃省谋划的各个战略平台之中。
从平台之聚看改革新谋略
一列编号00001的检测动车犹如一条白龙,急速向西飞驰,它将用9个小时跑完2000多公里路,兰州与乌鲁木齐,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与兰新高铁一起提速的,还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甘肃境内千余公里丝绸古道沿线,意欲打造为丝路经济带黄金段。
这是甘肃省抓住的最新机遇,相关建设总体方案已经制定。甘肃省长刘伟平认为,当前有“三大着力点”:一是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二是争取国家支持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三是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实施向西走出去战略。
丝绸之路,曾经带给甘肃最辉煌的历史和最伟大的艺术宝库。如今,则再次让甘肃有机会站立在向西开放的前沿,并提供了一个甘肃力图融入的最大国家战略平台。
在此之前,甘肃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大最直接的国家战略是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利好推动甘肃步入年均增长率10%以上的高速发展期,截至目前,这种高速增长势头已持续了14年。
西部大开发虽让甘肃受益匪浅,但毕竟是惠及12省市区的国家战略。甘肃既不沿边也不沿海,这种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在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中自然成为劣势,多年来,甘肃省一直在谋求独有的国家级战略平台。
2007年11月28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在酒泉建设全国乃至全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总装机1065万千瓦,总投资约1000亿元。这是甘肃省独有的首个国家级战略平台。经过7年发展,酒泉新能源基地装机容量目前已达到1170万千瓦,产业已具规模。
随后,首个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四个国家级战略平台纷纷落地甘肃,这被称为“政策机遇集中叠加,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过去两年间,兰州新区吸引中国铁建、吉利汽车等34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落户于此,总引资规模达3795亿元,一个西北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国家的重要产业基地正在迅速成长。目前,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已获批复开始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被用来拓展融资平台。
作为国家首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甘肃通过整体推进、简政放权、延伸链条、理顺体制、示范引领的改革,已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2870个,在年均增加销售收入2000多亿元的同时,实现节能2446万吨标煤,节水4.72亿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7065万吨,处理污水2289万吨。
同样,由甘肃擎旗探索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不仅要实施一系列生态综合治理和重大生态工程,更在紧锣密鼓地探索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协同推进。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在甘肃被规划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2013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5.6%,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说,文化产业作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知识经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甘肃的文化强省之路早已超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的格局正日渐清晰。
从民生之惠看和谐新局面
到2012年底,甘肃省仍有近700万贫困人口,有526万人喝不上安全水,99万多户的危房亟须改造,仍有一半建制村不通硬化路。
贫困,一直是甘肃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反贫困则一直是甘肃发展中的最大任务。
2012年以来,甘肃省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省40余万名干部帮扶联系全省86个县(市、区)的67万余户特困户,不脱贫则不脱钩。
资金一直是扶贫难题。甘肃省与农业银行合作,创新性开发出财政贴息的“双联扶贫贷款”产品,农行连续5年每年提供60亿元专项贷款,政府则在贫困县由财政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为贫困户贷款提供免费担保。
随后,甘肃省又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5年内将累计获得扶贫开发贷款800亿元,专项解决喝水难和行路难。2015年将全部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所有贫困村有望通上沥青(水泥)路。
大胆的改革创新不仅为最贫困人群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也激发和释放出巨大的内生活力。
经过12批清理,甘肃省累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991项,减幅达86%;市县两级政府审批事项平均减幅达50%以上。同时,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时限普遍缩短三成以上。
今年7月,甘肃省市场主体首次突破100万户,仅3月至9月,私营企业新增31626户,注册资金1334.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71%、114.86%。
临夏回族自治州在甘肃率先提出,对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看增加各族群众的收入。到今年上半年,临夏州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兰州市通过壮士断腕关停落后产能、严责问效力促干部转变作风、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创新,2013年市民共享受到299天新标优良天数,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82%。
顺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和期盼,坚持问题导向,着眼问题倒逼,促进形成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成为甘肃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点。
“甘肃的全面深化改革始终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常审视改革能不能有效激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王三运说。
从2015年开始,甘肃省已持续3年的项目观摩活动将更名为“两手硬、双落实”大调研,3个观摩组将扩充为14个调研组,力求通过大调研活动,将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使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真正落地生根。(原载11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