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甘肃,有我有你
——我省与中央宣传文化新闻单位联谊恳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张 倩 白德斌
旧岁已展千重景,新年再进百尺竿。今天,省政府驻京办所在地——飞天大厦装扮一新,沐浴着新春的暖阳,准备迎接尊贵的客人和朋友。
下午5时30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来到飞天大厦二楼大厅,候迎来自中央宣传文化新闻单位的贵宾。
甘肃的跨越发展,离不开中央宣传文化新闻单位的关心关注。他们应邀而来,对于甘肃来说,收获的是情谊、是帮助,更是发展的动力。
开阔的大厅华灯璀璨,鲜花吐蕊,春意盎然。客人们陆续到来,王三运、刘伟平和他们互致问候、握手寒暄,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谈话间,随着一曲富有甘肃韵律的音乐响起,联谊恳谈会正式开始。
大厅正中央舞台的高清大屏幕上,电视宣传片《跨越的甘肃》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物产资源,科学的发展思路,坚定的前进步伐,高涨的创业激情,远大的奋斗目标,美好的希望与未来……
这,就是发展中的甘肃,一个正在向着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目标阔步前进的甘肃。
更让所有来宾为之鼓掌与赞叹的是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当介绍这项行动的宣传片播放后,来宾都对此项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这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关爱民生、促进发展的好行动!”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真诚地赞叹。
在热烈的氛围中,王三运和刘伟平分别发表讲话:
一组组数字,是甘肃走向跨越发展的坚实脚步;
一条条思路,是甘肃开启新征程的雄壮号角;
一幅幅蓝图,是甘肃创造美好未来的生动诠释……
掌声再一次荡漾开来,这是对现在的喝彩,更是对未来的期盼。
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先后两次到甘肃采访。“从地图上看,甘肃形如‘扁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区位优势很明显。当前,甘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甘肃能够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实条件,在发展新能源、节水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有更多的新举措,让这根‘扁担’更加坚实起来!”丁士说,“我一直很关注甘肃的发展,在采访中,时常被甘肃人乐观、执著的个性所感染。这次恳谈会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加强与中央媒体合作的实际举措,反映了甘肃对宣传的重视。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联系,加大对甘肃的宣传力度,为甘肃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虽然不是甘肃人,但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对甘肃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这些年,我也经常去甘肃,看到了甘肃很多的发展变化,由衷地感到高兴,希望甘肃越来越好!”
如梦如幻的敦煌乐舞,悠远深情的草原民歌,欢快雀跃的民族舞……印刻着甘肃元素的节目精彩上演,愈加拨动着来宾的心弦,浓浓的乡情在他们心中弥漫。
“在甘肃工作了那么多年,我把根留在了甘肃。离开她的20多年,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她的发展,每当知道甘肃的一点变化,我都会很高兴。今天,看到甘肃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感受到甘肃跨越发展的坚定信心,我真的很欣慰。希望甘肃越来越好,甘肃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曾经在甘肃工作过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修平深有感触地说。
“这也是每个在外工作的甘肃人共同的心愿。我想,我们会尽自己的所能,尽心尽力为家乡多做一些事。”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耿萨说。
在现场,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难掩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走上舞台,用纯正地道的兰州话祝愿甘肃的明天更加美好!他用兰州方言即兴演唱的歌曲,寄予着对甘肃美好未来的无限希望。
和朱军一样,身为天水人的海政文工团副团长吕继宏,也以一首深情的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道出了他的心声。“我要为家乡献上一朵可爱的‘玫瑰’,在今后的日子里尽全力为家乡做些事情,帮助家乡加快发展。”铿锵的话语掷地有声。
同谋发展,共绘新景。感情在理解中增进,共识在交流中形成——在愉快的交谈中,时间似乎过得很快。
“甘肃的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甘肃、宣传甘肃,为甘肃发展献计出力!”
在甘肃“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征程中,又多了许多关注和支持,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正如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歌唱家丁毅现场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歌词——“跨越的甘肃,有我有你!”
(本报北京2月27日电)
真情关注 共绘新景
本报记者 张 倩 白德斌
这是真诚的关注,更是热切的期待。2月27日,在甘肃省与中央宣传文化新闻单位联谊恳谈会上,与会领导和来宾聚焦甘肃发展,发表真知灼见,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甘肃的深情厚谊和对甘肃未来发展的美好希冀。
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
助推甘肃发展取得新成就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融发展的一片神奇的土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多民族融合的风情,孕育着甘肃跨越崛起的希望。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甘肃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以王三运同志为班长的省委领导班子励精图治、深谋远虑,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聚焦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和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两大历史使命,提出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等一系列符合甘肃实际的好思路。特别是最近组织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关爱民生、促进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相信,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多年来,中宣部和中央宣传文化新闻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在支持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宣传思想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将会进一步关心支持甘肃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甘肃的宣传和介绍,帮助甘肃在文化大省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
甘肃的文化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甘肃的发展,文化部也把支持甘肃发展摆在重要位置。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甘肃未来的整体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随后,文化部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文化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政府签署了相关框架协议,切实加强了对甘肃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去年,文化部拨付甘肃各项项目专款资金达1.82亿元,国家文物局拨付甘肃各项文物资金达2.96亿元,创历史新高。
近几年,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肃省紧紧围绕文化大省和戏剧大省建设的宏伟目标,各项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为代表的舞台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是迈上了新的台阶,文化产业蓄势待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甘肃出台了一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说,当前甘肃的文化建设与全国各地一样,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阶段。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强对甘肃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及时解决甘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除在资金上加大对甘肃的倾斜力度外,还要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艺作品创作、艺术科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给予支持。我们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甘肃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甘肃的文化明天将会更加辉煌和灿烂!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陈俊宏——
为甘肃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近几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建设小康社会,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呈现出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王三运书记到甘肃工作以来,甘肃省制定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更加注重开发开放,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民族民生,更加注重安全安定,努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思路。近期,又在全省开展以部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两个大局,准确把握黄金发展期、机遇叠加期和奋力跨越期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努力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雄心壮志。看到甘肃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并期待着甘肃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多年来始终高度关注甘肃的发展。通过我们的调研采访和新闻报道,满腔热情地宣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经验,积极为甘肃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油鼓劲。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探索,为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题材。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甘肃、宣传甘肃,紧密结合甘肃的省情和特色,开展及时的、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努力为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本报北京2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