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者
——中央宣讲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侧记
本报记者 白德斌

独具艺术性的甘肃大剧院,3日下午迎来的不是一部精品文艺剧作,而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报告会。
这是一场带给听众许多启发的报告会。“聆听报告后,更加坚定了我做一个中国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信心和决心。”认真听了报告会的甘肃农业大学学生陈俊刚说。
这是听了“中央宣讲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后,很多人共同的、最大的感受。“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的旗帜,国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六中全会开启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自强。”中央宣讲团成员、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报告中深刻阐述的全会的历史意义,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听了报告非常振奋,同时也感觉到文化从业者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一种紧迫感。”《读者》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富康年说。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辅导员张苗苗说:“我觉得我们国家从一个经济大国开始向文化大国转变。高等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文化传承,所以大学教育对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读者》这本“人类心灵的读本”,之所以风靡全国,乃至亚洲,得益于很早就开始探索与尝试产业化、市场化。富康年说:“《读者》是国内较早萌生了市场意识的文化产品提供者,现在我们感觉到责任重大,今后我们要更加强化这种使命感和文化担当,把杂志办得越来越好,在中国文化建设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