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甘肃省“十一五”以来财政工作综述
(2010-1-22 7:46:23)  来源:甘肃日报 > 一版   打印本页

科学理财兴省惠民

甘肃省“十一五”以来财政工作综述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省各级财税部门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广大人民群众交出了一分优异的答卷。

  其实,去年的上佳表现,只是近年来我省财政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一五”以来,面对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省上中心工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民主理财,财政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我省历史上财政收支增幅最大、民生投入最多、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日益加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4年来,全省财政收入连续跨越4个百亿大关,达到604亿元;财政支出年均递增30.5%,达到1245.6亿元。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生财篇:科学发展聚财源

  我省是一个经济总量小,自然条件差,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西部穷省和财政弱省。省财政厅党组清醒地认识到,做大我省的财政“蛋糕”,必须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一方面要开辟自己的财源,不断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向上的汇报衔接和沟通力度,并得到相关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2006年以来,中央补助我省的各类财政资金分别达到386亿元、512亿元、741亿元、885亿元,年均递增30%,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各级财政部门努力争取下,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三奖一补”激励机制、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黄河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治理、城市廉租住房保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甘南藏区扶持等补助政策均已落实到位。同时,乡村公益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也列入国家试点;29个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扶持范围。

  但仅靠中央支持不是长久之计。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我省财政部门立足实际,从支持农业发展、支柱企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着力加大自身财源的培育力度,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有力地支持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据统计,2006年至2009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达到432.24亿元,年平均增长35%。通过兴修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通过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生机初现,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采用“以奖代补”新机制,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7年至2009年,争取中央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资金4.549亿元,对电力、炼铁、电解铝、铁合金等12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同时,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企业始终是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十一五”期间,随着一笔笔财政资金的拨付,我省已基本完成了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农垦企业、非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同时,省财政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154.56亿元,帮助我省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144户企业完成破产重组,甩掉了背负多年的包袱,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也涵养了大批基础财源。这些财源如涓涓细流,汇集到全省财政的大河。

  财源丰,财政兴。2006年以来的4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加,财政“蛋糕”越做越大。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41.2亿元、190.9亿元、264.9亿元、286.7亿元,年均递增达到23.3%。

  用财篇:以人为本保民生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社会安定。解决民生问题,财政部门义不容辞。“十一五”以来,各级财政部门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

  教育、就业、就医、社保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财政重点保障的方面。2006年以来,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我省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大幅增长,其中全省教科文支出累计达719.3亿元,年均递增13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去年达到199.7亿元,比2006年增长132%;医疗卫生支出去年达到87亿元,比2006年增加2.75倍。

  从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到增加城乡群众低保,财政部门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2007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以县为单位全覆盖,比国家要求的进度提前了一年。2009年,全省参合农民达到1907万人,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80元,全年共拨付新农合补助资金11.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77%。从2007年开始,我省将城镇非职工人员和各类学生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到去年全省参保人数达300万人,政府补助标准年人均120元,省财政下拨补助资金3.2亿元,比2007年增加5倍。

  从2006年起,连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让企业退休人员能够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到2009年,我省企业人员平均养老金达到1218元,比2006年增长了34%。2008年,省委为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出台了《甘肃省村干部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两年来,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6000多万元保障了全省5万多名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

  社会发展了,不能忘记困难群体。从2006年起,我省连续几年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到2009年全省城市低保标准再次提高10%后,平均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月185元,全年省财政共落实资金15.8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2.4倍,保障了75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

  随着财力的增长,我省开始将低保制度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到2009年底,农村保障对象达259万人,省财政落实农村低保资金27.97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5倍。我省还将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纳入地方政府预算。截至2009年底,全省纳入到五保供养范围的五保对象达12.35万人,省财政当年共安排农村五保供养资金1.3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6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6年秋季学期以来,全省401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9年开始,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3年间全省共有40多万名学生获得了资助。

  与此同时,从2008年开始,我省还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建设了3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600个农家书屋,有效缓解了我省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看书难、锻炼难的问题。

  另外,按照省委、省政府每年确定要办的实事,各级财政还积极筹措资金,围绕群众就业、就医、就学、行路、饮水、住房、沼气、社会保障等方面,自2006年起,4年间共拨付资金100亿元,为民办了48件实事,让广大群众倍感踏实和温暖。

  改革篇:锐意创新增活力

  如何管好用好财政“钱袋子”,把每一分资金都用到刀刃上,是财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十五”时期,我省财政部门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财政体制改革是近年来财政改革的重头。2008年,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进一步理顺省与市州及直管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省财政厅制定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省对市州及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2007年,按照财政部的要求,我省在榆中、敦煌等16个县市进行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全省全面实行了“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模式,部分县区进行了“村财乡管”试点。2009年,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新增省直管县25个,使省直管县总数达到了41个。随着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资金调拨力度的不断加大,市级财政补助水平的继续保持,直管县自身财政收入加快增长,财力水平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同时,项目申报减少了中间环节,资金调拨直接到达,提高了财政运行效率,激发了直管县争取项目、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省直管县发展空间明显扩大,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省全面取消农业税后,我省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阶段。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之一,从2008年起,我省分两年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23.3亿元债务。选择5个试点县率先启动村级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09年试点面扩大到20个县市区,财政奖补项目的覆盖面达到了2056行政村,300多万农业人口。

  近年来,各种惠农补贴越来越多,为了有效管理这部分资金,自2008年11月起,我省开始实施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改革工作。截至2009年底,向全省农户发放《明白册》473.1万册,占全部农户数99.4%;共采集农户信息473.3万户,占全部农户数99.5%;认定发放存折474.1万本,占全部农户数99.6%。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良种补贴等各类补贴项目共计35项,补贴金额达到40多亿元。总的来看,“一册明、一折统”支付方式改革,规范了补贴资金管理方式,减少了发放环节,党和国家的惠农补贴直达农户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十一五”时期,我省继续进行以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为导向的财政收入管理改革,其内容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收支两条线、所得税收入分享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先后分6批在省直有非税收入的71个部门及所属235个执收单位组织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2009年我省非税收入总额为273.40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286.69亿元的95.36%,为同期地方税收收入176.10亿元的1.55倍。

  全面完成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任务,省直管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财政国库资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全省财政资金集中支付规模从2006年的1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6亿元,年均递增36%。农村义教专项、家电下乡、强农惠农、新农合补助等各类中央专项资金直接支付规模从2007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相 关 新 闻

·2009年天水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5.8亿元·2009年甘肃省财政收入突破600亿元
·关于批准2009年市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决定·政府“年底突击花钱”成惯例 不透明预算引质疑
·全国财政支出进度仅完成7成 年底将突击花2万亿·财政部叫停地方违规担保向公众集资行为
·全省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市三季度财政收入分析会召开 张应华讲话(组图)
·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建设投资预算执行管理通知·秦安县召开全县财政工作会 陈天雄 王东红出席(图)

最 新 图 片
兰州市政府与吉利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图) 兰州市主要领导调整:提名袁占亭为市长候选人 丝绸古路写新篇——吴邦国委员长在甘肃调研纪实(图) 截止11月8日15时,甘肃累计确诊甲感病例2181例 温总理考察甘肃 帮农民挖土豆(组图) 温家宝总理考察甘肃:要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甘肃新闻
·甘肃省“十一五”以来财政工作综述
·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
·甘肃省“两会”准备就绪
·兰州跻身全国创新试点城市
·刘伟平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朱志明座谈
·陆浩 徐守盛会见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宋秀岩一行
·许文海当选陇南市市长(图)
·甘肃省政协2009年工作综述
·1月18日,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刘永富会见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濡沛
·中办国办督察组来甘肃检查 冯健身作专题汇报
·中宣部为甘肃基层宣传部门赠送宣传车和办公设备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1月21日召开
·1月18日,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图)
·陇南市关于对张建强等同志进行任前公示的公告
 文化历史
·广州军区空军原宣传部长撰文回忆李先念
·毛泽东评价黄炎培:不够朋友,够英雄(组图)
·1949年黄金运台之后的去向
·一个国民党军官眼中的上海“失守”记
·当年如何“破四旧”:以北京地区为例(组图)
·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岁月
·华国锋长子首度出面否认父母接受师东兵采访
·杜月笙凄凉晚年:何以滞留香港不去台湾
·毛泽东卫士口述:我所知道的陈伯达
·1989:湖南投票罢免副省长(图)
·曾国藩集团同清廷间的十次深刻政治危机
·1957:百万干部下放农村工厂劳动(组图)
·毛泽东12次登上《时代》封面(组图)
·毛泽东为何要跟苏联算领土账?(图)
·袁敏:我所经历的1976年总理遗言案(图)
 博 客
·林杰:那一页作业
·我的博文被央视推选到王府井展
·【过年了】小时候过年
·【过年了】访挂面作坊
·上善若水:麦积烟云
·年味渐浓,农家杀猪欢乐忙
·恬静的村庄和农家小院
·【过年了】怀念腊八粥的味道
 播 客

·天水城市建设掠影(视频)
·天水“陇右讲堂”第二讲
·天水“陇右讲堂”第一讲
·视频展播:清水县红堡镇
·视频展播:张家川县平安乡
·视频展播:张家川县马鹿乡
·视频展播:武山县四门镇
·视频展播:武山县滩歌镇
 娱 乐

·国产电视剧出口遇阻 日韩称因中国演员太丑(图)
·熊黛林真材实料胸部升级 提城城笑不拢嘴(图)
·广电总局回应点名批主持人低俗 称系误会(图)
·广电总局批主持人太低俗 衣着暴露打情骂俏(图)
·春晚整体增加30分钟 赵本山备选作品曝光
·赵本山春晚小品有改动 新作品或替换《就差钱》
·李冰冰被传网上晒房 浦东豪宅标价过千万(图)
·张雨绮抹胸礼服性感亮相 上围丰满秀挺拔身材(图)
·众星红毯秀风姿 巩新亮身材傲人艳惊全场(图)
·新《水浒》剧组涉嫌破坏黄河湿地被下令停拍(图)

 社 会
·辽宁鞍山警察被指采用钓鱼方式抓嫖 警员先进房
·北京大兴连发三起命案 招千名青壮年巡防维稳
·安徽蚌埠一官员坠楼身亡 疑为自杀详因待查
·重庆巫溪农民派出所内身亡事件续:所长被刑拘
·网友担心发黄段子给老婆被停机 呼吁公开标准
·贵州遵义职工街边“晒”接待烟酒 曝光公款吃喝
·湖北大冶一医院80多患者因输血感染艾滋病(图)
·陕西勉县监察局长跳楼身亡 疑与感情问题有关
·昆明11名男生轮番踢打女生 校长被免职(组图)
·感动中国人物接连曝负面新闻 涉嫌借钱不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