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通了,农民日子好了
——我省农村公路大发展纪实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村村牵玉带,组组通坦途”。一条条农村公路的建成通车,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运输成本下降了
定西市石泉乡新铺的柏油乡村公路使这里的农民尝到了加快运输带来的甜头,昔日的“土蛋蛋”摇身变成了“金蛋蛋”。
岳曲村村民纪兆清说,他仅用一天时间就把自己种植的5000多斤洋芋全部运到了收购点。修了柏油马路,他把小三轮换成了大三轮,原来拉几百斤,现在拉上千斤。
可在前些年,这条路还是阻碍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甚至是出行的“头疼路”。纪兆清说:“原来这条路特别难走,全部是土路。一遇到下雨下雪就没办法出门。人步行都没办法出门,再别说机械的东西了。以前都靠毛驴车往外拉洋芋,一天到晚只能拉二三百斤。”
全长40多公里的马塬路,连通了马铃薯主要产地石峡湾、葛家岔、青岚3个乡镇32个行政村2万多户10万余人。这里过去由于路基狭窄,坡陡弯急,大型运输车辆难以到达,从生产基地到城区市场,马铃薯的运输成本每公斤达0.04-0.06元,现在降至0.02-0.03元。纪兆清粗略计算,仅马铃薯每年给农民直接增加收入人均可达到100多元。
深山里的致富经
1971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始铺筑42公里战备油路,标志着甘南公路交通史上从此有了沥青路面的记录。今天,甘南州已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等级公路的目标。
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带动了甘南藏区藏文化旅游、商品销售、畜牧业、餐饮住宿等一大批新型经济产业的发展。目前,以“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为主打的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魅力名镇郎木寺、国家4A级景区山水冶力关,及人间仙境大峪沟、桑科大草原、则岔石林、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革命遗址和临潭县苏维埃政府遗址等一大批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游异常火爆。近年来,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该州国民生产总值的9.6%。
在国家4A级景区冶力关搞了多年“农家乐”的王老板谈到通公路后这里的变化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世代都是农民,现在才明白,要想旅游兴,先要修公路。前几年冶力关景区没有铺上油路的时候,汽车一过去,尘土飞扬,路况又特别的差,没有几个人愿意来这个土镇子多住两天的。山外的人对冶力关景区根本不了解,往往游览完莲花山景区后就直接驾车回兰州。油路没通那阵子,别说靠旅游赚钱了,全家人都商量着准备搬出这个地方呢。”自从省道311线临洮到临潭的油路铺上以后,这个林区小镇的变化可大了,来这儿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王老板们的“农家乐”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他指着自家的二层小洋楼告诉记者:“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现在住上了洋楼房;以前骑的是自行车,现在家家有摩托。像我们一家人一年下来挣个四五万元不成问题。”
据悉,像老王这样成功搞起“农家乐”的农民个体户在甘南已达400多家。
自从一条条公路修通以后,甘南藏区公路沿线尤其是旅游公路沿线的许多农牧村,生产生活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土坯房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阁楼;烂泥夹杂着家畜粪便的小村道逐渐变样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笔直平整的砂石路、沥青路、水泥路;以前主要靠牛马运输东西的现象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
“田”与“市”距离近了
河西地区的葡萄种植,兰州的百合、玫瑰,天水、平凉的水果、蔬菜,陇南的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在农村公路的支持下,缩短了与市场的距离,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静宁县采取以路挂园的办法,将水泥路硬化到标准化果园生产区,在过去道路不通的半山腰,新植优质红富士苹果近6000亩,并对主干道路旁灌溉水渠进行全面维修,有效解决了果园灌溉难题。新植的6000亩果园在挂果后按每亩产量4000斤、每斤1.25元计算,仅此一项可增加收入3000万元。
静宁县、秦安县、泾川县等全省果品大县村民依路而建通风式果品贮藏窖600处,年贮藏能力达到8750吨,通过反季节销售苹果,价格比刚采摘下来每斤增加0.2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公路修通后,招商引资更方便了。在国扶贫困县——镇原县,西峰至镇原公路修通后,就吸引上海奇福食品公司投资1280万元,与当地下岗职工合办起了庆阳市澳恺食品有限公司;镇北通乡公路建成后,引来了陕西蓝马啤酒公司,投资1220万元对镇原县啤酒厂进行技改。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农村公路发展,镇原县引来相关产业投入3亿多元,受益乡镇农民平均就业率提高了8.6%,农民年平均增收600余元。
据了解,目前,我省所有的乡镇通了等级公路,8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比“十五”末增加30924公里,增长幅度达到56%,且等级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