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甘肃,110多亿元务工收入揣进腰包,外出务工人员的2007,疲惫中带着欣喜,是一个丰收的年度。同年,99.7%的农户告别昏黄的煤油灯盏,通电给农村带来的改变将超出人们的想象;人饮工程也使祖辈在几十公里外拉水吃的农民家里接上了自来水。
在城市,甘肃进入城市医疗改革的前沿,以前未纳入医保的居民 “病有所医”、“看得起病”,压在居民心头的一座“大山”即将连根拔除;而《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更是掀起了一股规范用工的讨论热潮,在对劳动者有利的前提下,事实上将取得劳资双方的双赢局面。
2007年,是一个“民生”丰收的年度。但在喜庆之余,同样不能避免地存在着一丝无奈:干旱蔓延、农作物减产,沙化加剧,牛肉面涨价引发限价之争……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民生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解决以上民生问题的决心和能力。事实上,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已经在积极行动,甘肃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2008年。
本报记者 王鹏
劳务输出,挣回110亿元
能在人民大会堂的食堂拉牛肉面毕竟不是人人能有的机缘。
仅有初中文化的梁亚军,2007年9月份回家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引来了村里人潮水般的羡慕声。虽然仅仅是拉牛肉面,他也为自己的这一份工作自豪。10年前,他还在兰州
的牛肉面馆剥葱、切蒜苗。相比之下,现在的工作“清闲而有意义”。
他的工资接近2000元,他比大多数同行“工作稳定”。
他的爱人颜小娟也在北京
的一家医院食堂工作,孩子在北京上农民工子弟学校。梁亚军来自甘肃会宁,他的爱人是武山人,两个人从兰州的牛肉面馆打小工开始,到今天衣食无忧,想起走过的漫漫打工路,他们不胜感慨。
漳县劳务办副主任吴小成也举了一个自己身边的务工例子,他的表弟待在家里无所事事,“跟父母顶嘴,有客人进门他头都不抬,我们都感觉他没有希望了。”在他的“强制”下,表弟到青岛
务工。
等吴小成再次到青岛协商务工事务的时候,“表弟变得非常有礼貌,还让我给他的父母捎带了东西。”这让吴小成感到分外吃惊。他反复感叹:“人就要到外面去,见世面。这样既挣了钱,又变成一个像样子的人。”
劳务输出被看作我省依靠自身人力资本来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现实选择。
今年1月-6月,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63.5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10.59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成以上。输出人数和劳务收入均创新高。目前,我省已建立劳务供求关系1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6298个,其中省外有4027个。
今年务工输出特点是:劳动力注意力转向东、中部地区;技术含量较低,目前大多数还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如摘棉花,我省入疆棉农人数已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今年达到51.55万人。
国务院督查组认为,甘肃省劳务输转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12月13日,定西市安定区的宋志仁已经准备回家过年了。他拿到的钱足够他的儿子在学校花一年,也能给父亲称两斤茶叶、给母亲和爱人买两件新衣服。另外,今年他家里的洋芋也卖了一个好价钱。
明年他打算开一个小小的养鸡场,这样他就不必再到内蒙古的荒漠上扛麻包。
在外边赚了钱,回到家乡来寻求发展。宋志仁的2008年,充满了希望。
干旱,在困境中播种希望
环县丰台村51岁的农民刘风海今年一共买了14车水,来满足家庭用水。一车水5吨,180元。
因为干旱,他的庄稼已经三年没有收成。干旱中的植被脆弱,县上不准放牧。在羊价很低的时候,他被迫卖掉了70只羊——他原本想用这些羊产出的羊毛收入给小儿子娶媳妇。
2003年至今,干旱在省内中东部蔓延,旱情加重。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2200多万亩。尤其甘肃中东部出现了近60年来同期罕见的特大干旱,90余万人面临饮水困难,270多万亩土地绝收或无法下种。庆阳
、平凉、天水等地,约60天无有效降雨,干土层厚度达到30厘米-60厘米,播种的农作物大量死亡。
降水偏枯年限正在增多。据省水利厅资料,上世纪80年代,全省降水偏枯年有3年,90年代有4年,而21世纪的这几年,降水偏枯年已经超过了4年。
今年9月末至10月中旬,全省范围内持续的降雨,将秋作物带入低产之路。农作物需要雨水的时候,天气干旱;需要太阳的时候,雨水不停。据水利厅统计,每年省内约60%降水分布在7月到9月,而5月到6月是农业灌溉需水高峰期,灌溉需水量占全年水量的35%-40%,但是实际上的径流量仅有全年流量的15%-25%,这一现象被称作“卡脖子旱”。
冰川消亡,雪线上升。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介绍,在以往全球变暖的历史中,干旱应该在这一期间得到缓解,沙化面积减少,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和这一规律相反,说明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恶化。
甘肃的生态问题,已经被政府、学界、普通市民广泛关注。政府对本土生态的重视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干旱中并不是没有欣喜,人饮工程经过几年的前期准备和筹划,2007年已经初见成效。如靖远县、会宁县和环县的人饮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人畜饮水,让自古以来靠背水、远处拉水度日的农民接上了自来水,欣喜挂在了他们的脸上。会宁县头寨子镇党委书记称:“今年在我们镇,政府治理干旱的投入资金较往年增加了6倍。”
专家认为,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要根据干旱在甘肃春旱所占比重最大、范围最广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农时,调整种植结构,减轻和抵御干旱灾害。
医保试点,城镇居民“病有所医”
截至10月底,全省为8624名参保居民报销医疗费用818万元。
5月25日,省政府发布《甘肃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凡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均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此举一启动,即引起国务院的重视,认为其做法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借鉴意义,甘肃也随即成为全国城镇居民医保“三大典型”之一。
张掖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党如喜认为,“因病返贫”是该辖区多数低保户家庭的共同特点。
居民吴飞兰的丈夫因心肌梗塞不治去世。吴飞兰的高血压、肺积水和胆结石也日益严重,儿子也有14年的胃病治疗史。吴飞兰母子一直在城关区人民医院陈医生处看病。“每天要熬制5元左右的中药。”
吴飞兰觉得,这样下去,钱就像丢进了无底洞。和陈医生商量后,吴飞兰把中药粉碎成粉末状,每次服用一汤勺,这样原来一天的药,她就可以吃上15天,一个月的药费开支从150元缩至10元。与此同时,服用后的疗效也大打折扣。“完全治愈,不是我的目的,只是不希望身体早早垮掉。”
像吴飞兰这样“看病难”的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困难就可以解决。
具体政策是:城镇居民每人每年所需缴纳保费总额不低于120元,其中个人每年缴纳不低于60元,省财政补助30元,市、县再补助30元;学生每人每年不低于80元,其中个人承担不低于40元,省财政补助20元,市、县财政再补助20元,特困生由学校适当补助。
兰州市的缴费标准较全省的总体原则有所突破,提高到人均160元,学生不变,一年最高可报销3万元,报销比例根据医院级别从55%到65%不等,越是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越高。
截至11月底,全省共有202万名城镇居民参保,占应参保人数的62%。其中,兰州、酒泉、定西3个国家试点参保率已达64%。11月底,兰州市已有近35万城镇居民办理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手续,占今年应参保人数的52%。甘肃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李志勋说,争取到2008年年底使甘肃省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