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川村“双联”带来新变化
本报记者王 雨 通讯员王继红
夏日的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被黑地膜包裹的一层层新修梯田里,马铃薯吐着嫩绿的新芽;一辆辆农用车穿梭在田间平整的农路上;大山脚下,绿树掩映着一座座新建的标准化养殖圈舍,新引进的牛羊活蹦乱跳……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华川村的美好未来如一幅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
华川村是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联系点。今年3月16日,刘伟平来到这里,下地头、入农户,嘘寒问暖拉家常,开展调查研究,与村民共商发展大计。
“双联”行动的春风春雨,很快润泽了这个边远的山村,这里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临近午饭时分,徐铺社的徐进贤老人和往常一样,开始准时给牛喂草了,但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要多加一筐饲草——前几天,经村上的养殖协会牵线,他又引进了两头小牛犊。
“我们祖祖辈辈一直养的是土种牛,只是为了耕地,一般很少出售。”他告诉记者,今年,省长来到村里,说单靠种植,不搞养殖,很难增收,既搞种植又搞养殖,增收就多一个“门路”。省长的话让大家备受鼓舞,但是养什么品种?当时自己心里还真的没有底。
徐进贤一家5口人,儿子和儿媳在离村子不远的引洮工程工地上打工,他在家料理家务。上个月,村里成立了养牛协会,他也成了第一批入会的会员。“后来,会长说要帮助我们从陇西的大公司引进良种牛,还要给农户协调妇女小额贷款。” 徐进贤说。
“当时担心不会饲养,把政府给我们贴息的妇女小额贷款全赔进去呢!” 徐进贤一边用手拨弄着饲草,一边打量着牛犊的毛色说,“没想到的是,牛犊引来的当天下午,协会就把技术人员领到我家,手把手地教我饲养的技术。”
在“双联”行动中,省长刘伟平经过实地考察,与镇上、村上沟通后,把发展养殖业确定为今年主要帮扶项目之一。通过多方协调、牵线搭桥,甘肃中天生物科技集团主动和华川村牵手合作,由中天集团提供良种、技术、信息,采取售母收犊(羔)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赢。
村党支部书记张元珍说,中天集团和华川村养殖协会的合作,最大的赢家肯定是养殖户。目前,协会已经发展会员90人,新发展养殖户55户,协调到妇女小额贷款150万元,引进良种牛86头、羊100只。
(二)
“什么茬种马铃薯最好?”
“上一年种过小麦、玉米和豆子的地种马铃薯都很好,胡麻茬、油菜茬、根茎类的就一般了。光有好茬,没有良种和良法也不行。”
在今年马铃薯播种的关键时节,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研究员两次来到华川村,给村民授技术、教良方。
“以前看见人家啥时候种,自己就啥时候种,也不拌种,马铃薯生长的过程中有了疫病,我们不认识,也就不管了。”村民王成武说,“听了专家的讲解,我才知道以前产量低的原因了。”
王成武种了十几年的马铃薯,但由于种植的品种老化,缺乏技术,收成不好。如今学到了技术,王成武有了信心。今年,他一口气种植了6亩黑地膜马铃薯。“亩产增加1000斤不成问题。”他憧憬着今年的好收成。
华川村土壤、气候等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在“双联”行动中,村上成立了马铃薯协会,并和定西爱兰薯业公司、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联姻”,调进陇薯3号良种125吨,运用膜际垄作深播技术和双垄侧播技术,发展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田1000亩。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的专家将在马铃薯生长的全过程负责技术服务。
马营镇党委书记徐斌科说,通过协会和龙头企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牵手合作,不仅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激发了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这段时间,华川村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为眼前的变化而兴奋,但最高兴的是华川村的孩子们。
5月12日,隔阻着他们上学路的那条深沟间,新建的高填土涵竣工了,从此,他们告别了深沟里的羊肠小道。
“现在我们过这条沟要不了一分钟,下雨的时候也很好走,上学真方便了。”华川小学六年级学生马晓慧背着书包,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在新落成的土涵上欢快地蹦跳着,她说,“每天放学后,都要学骑一会儿自行车,过几天技术好了,上学就骑自行车。”
华川村共有92户人家,以前村子中间的一条深沟将11户人家隔在了对岸。平日里,虽说过沟的路况不好,但勉强能走,可是一到雨天,就很难出行,村民们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遇上雨天,孩子要么去不了学校,在家里一待就是两三天,要么从学校回不了家,在对面的亲戚家住两三天,太不方便了。”说起现在的情况,村民马国清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我们再不用操心孩子上学了。”
华川村地处牛营大山山麓,这里山大沟深,坡耕地面积大,交通落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启动后,联系华川村的干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和村民共同商讨,决定把基础条件的改善作为帮扶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目前,已新修梯田2000亩,全村彻底实现了梯田化;新修通社道路12.9公里、农路23公里,栽植行道树5000株;通过“一事一议”,借助财政奖补资金,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新建高填土涵3座,解决了华川、后湾、短川3个社112户人家的出行难问题;完成荒山造林1100亩。
“家里的16亩土地全部修平了,每一块地都通了路,农机具也有用武之地了。”村民马忠阳10天前购置了新三轮车,当天,他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就把过去十几天才能送完的肥料送到地里了。基础条件的改善,引发了村民们生产方式的悄然变化。这几个月,全村新购进农用车18辆、各种农机具28台。
在“双联”行动中,华川村还积极探索加强村级管理的思路和模式,积极推行了“六个全覆盖”,即优势产业助农增收全覆盖、经合组织服务带动全覆盖、村庄庭院美丽整洁全覆盖、基层民主公开全覆盖、信访维稳工作全覆盖、基层组织建设全覆盖。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和风,吹醒了这方土地。群山环抱的华川村将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