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效军 吴梦寒
如果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引发了我省旱作农业的一次根本性革命,打破了甘肃农业生产多年来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困局,那么,如今脱胎于这项技术的黑膜全覆盖双垄沟膜侧马铃薯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定西旱作农业领域掀起二次革命。
定西市委有关领导说,这项技术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项突破性增产技术,是对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我省旱作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为定西打造“中国薯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必将在定西的土地上续写旱作农业传奇。
初冬时节,我们走进定西,实地感受“黑膜”的威力。
“黑膜”发力,大旱之年不减产
甘肃,十年九旱。全省70%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一直是我省旱作农业技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今年这样的大旱,我从来没有见过,一直到8月中旬,才下了一场透雨。要不是覆了黑膜,马铃薯肯定减产了。”在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景家口村4社,村民孙振渊这样说。
的确,今年是定西1995以来旱象最严重的一年,而1995年则是定西有气象记载以来旱灾最严重的一年。
但令人欣喜的是,就是在这样的大旱之年,安定区马铃薯产量仍然和往年持平。原因就是,今年定西市大面积地推广了黑膜全覆盖双垄沟膜侧马铃薯种植技术。其中,安定区今年播种马铃薯105万亩,地膜覆盖44.36万亩,黑色地膜覆盖达42.85万亩。抗旱效果最好的,也就是这42.85万亩黑膜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
安定区农技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安磊说:“今年,覆膜的和没覆膜的,覆白膜的和覆黑膜的,差别就大了。而且越是干旱,对比越是明显。”他拿出6月份到田里试验时的对比照片让我们看。照片上,覆了黑膜的马铃薯长势喜人,郁郁葱葱,马上就快封垄了。但是,旁边露地种植的马铃薯仅仅零星出苗,看上去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而孙振渊说得就更实在了,“前一段时间,马铃薯出苗子的时候,刚好赶上天旱,几乎天天都有人跑到我家地里看。我们覆了黑膜的地,马铃薯苗子明显比旁边没覆膜的长得好。”
示范的带动效应是巨大的。孙振渊说,“眼见为实,去年推广黑膜技术的时候,很多人都犹豫,黑膜贵嘛。最后全村只有1/3的人铺了黑膜。结果遇上今年的大旱,没铺膜的人都后悔死了。
秋季覆膜的时候,全村100%的人家都铺了黑膜,现在已经铺了600多亩,按计划能铺1800多亩。”
从无到有、从“白”到“黑”,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技术革命
黑膜真有那么好?站在地头,安磊给我们讲起了课,旱作农业,又称雨养农业,关键是要解决水的问题。定西市的马铃薯种植以前一直是露地种植,2006年,农技中心开始试验在干旱地区用白色地膜种植马铃薯。这也是我省第一次在干旱地区用地膜种植马铃薯。
2007年,安磊带领技术人员在安定区凤翔镇种植了5.1亩的实验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安磊说,这项种植技术是一项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侧种植技术于一体的旱作农业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保墒。
当年这5亩实验田平均亩产达到2400.7公斤,比露地马铃薯增产880.7公斤,增幅达到57.9%。第二年,安定区全区共推广全膜马铃薯1.9028万亩,当年平均亩产达到1572.4公斤,比露地马铃薯增产398.1公斤。
产量是上来了,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白膜覆盖下,由于土壤墒情好、温度高,容易长杂草,有的杂草长得和成人膝盖一样高,把地膜都顶破了。杂草生长不仅耗费了土壤中大量的水分和养分,而且清除杂草也要增加人工成本。另一个问题是,白色地膜透光,马铃薯茎块遭太阳照射后出现大量的青头薯。
问题的关键在于白膜透光。那能不能用黑色地膜呢?马铃薯和当归一样都是喜凉作物,而黑膜当归一直生长非常好,能不能在马铃薯种植上也用黑膜试试?
2009年春季,安定区的农技人员在凤翔镇景家口村搞了200亩的实验田,全部用黑色地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
结果令人惊喜。黑膜不仅解决了保墒的问题,更解决了白色地膜不能克服的光、热等问题。由于黑色地膜不透光,既让杂草无法生长,也彻底解决了青头薯的问题。同时,黑膜下土壤温度低于白膜2—4℃,更加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大中薯的比例较白色地膜提高了20个百分点,商品率由此大大增加。
2010年,安定区开始大面积推广黑膜种植马铃薯,当年种植面积达到36.79万亩,亩产量达到1559.6公斤。
从实验田走向农民大田
11月8日,记者在李家堡镇花川村,看到村里的地基本都已经覆上了黑膜。因为昨天下过雨,膜上积了不少水,膜下的土壤墒情也非常好。村支书刘玉成介绍,“现在正是秋覆膜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黑膜覆上了。”
周海刚家今年覆黑膜的马铃薯有12亩,他给我们做了个比较,“以前露天种植,天好的时候,每亩能收900多公斤,2009年覆白膜的时候每亩能收1100多公斤,今年我们用了黑膜,每亩收了1500公斤。黑膜增产效果最明显。”
其实,为了验证黑膜好还是白膜好,2009年,安磊在凤翔、杏园、李家堡、青岚、新集、内官、鲁家沟、西巩等9个乡镇推广了黑膜示范田1.58万亩。经测算,比起露地马铃薯,黑膜马铃薯每亩增加纯收益361.14元,而白膜马铃薯每亩增加纯收益214.74元。
试验表明,同样采用双垄沟全覆膜,黑色地膜比白色地膜增幅要大。在葛家岔,黑色地膜全覆盖的平均亩产较白色地膜亩增产200公斤,增产率达18.2%。
但是,增产效果明显,并不意味着推广起来就没有阻力。在过去的推广中,成本始终是个问题。黑膜比白膜重,1亩地要多用大概1公斤地膜,黑膜本身也比白膜贵,一亩地地膜的成本为114.3元。除了省级补助以外,市县政府和农户每亩地要自筹80.3元。而农民一亩地的收益也不过几百元,除了化肥、农药、种子,要拿出这么一笔钱是比较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技术推广增加难度。
为了尽快推广这项效益明显的旱作农业技术,安定区去年拿出300万元用于黑膜和专用薯补助;今年更是拿出1500万元,投入这项技术的推广。这样一笔资金,对财力十分吃紧的安定区来讲,无疑是个不小的负担。
定西市2012年的推广计划是,把全市黑膜马铃薯的推广面积扩大到124万亩,其中安定区要达到70万亩。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有关各部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们期待,黑膜马铃薯能在定西大地继续写下传奇;我们更期待,这项新的旱作农业技术,能在陇原旱区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