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4时许,全国乡企贸洽会签约大厅内座无虚席,过道里也挤满了人。一组接一组的劳务项目签约,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将整个贸洽会签约活动推向高潮。劳务洽谈合作,成了本次贸洽会最大的“亮点”,也成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劳务签约缘何如此火爆?这里面到底蕴含着哪些积极的因素和新的“亮点”?
“这次签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实字。”刚刚“收获”了2000人用工订单的省劳务办驻上海劳务工作管理处主任唐富梅,喜不自禁。她说,这次她直接与各村社的领导签约,减少了中间环节,劳务信息和劳务人员能落到实处。据了解,今年以来,我省将劳务签约项目的工作重心下移,让乡镇、村社的领导担负起劳务输出的主要职责,直接与用工单位和企业洽谈合作,打破了过去各级劳动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调动了乡村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务合作协议的落实,提高了劳务输出效率。在贸洽会上,白银市选出32个村,直接与全国100多家用工单位签订了94份用工协议,签约人数达5.5万人。“现在,我们若需要人,只要给村社领导打个电话,信息马上就能传到农民手中,方便快捷多了。”唐富梅如是说。
“甘肃的劳务品牌很诱人,甘肃的劳务人员很受欢迎!”签约现场,大多用工单位代表都这样说。通过多年努力,甘肃的劳务品牌已在全国打响,礼县保姆、庆阳保安、天水建筑工、天水服务员等已占据一定的市场。同时,甘肃劳务人员朴实厚道,踏实肯干,深受用工单位欢迎。本次贸洽会劳务项目专场签约,全省各地都斩获颇丰,有11个市州签约人数均超过万人,其中白银、陇南超过9万人。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扩大对东南沿海的输出,是近几年全省各地劳务输出工作的重点,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用工量较大的地区,成了全省各地考察和开拓用工基地的“主战场”。在贸洽会上,14个省、区、市的234家用工单位和企业,大多数来自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拿走了275份用工协议的大多数,满载而归。本次贸洽会还首次把农民工培训纳入签约范围,按照“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谋发展”的思路,积极与用工单位合作,开展“定向式”或“订单式”培训,全省共签订“订单式”培训人数6900人。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各地各部门加大宣传,强化培训,搞好服务,使农民群众观念得到改变,外出务工挣钱逐渐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也是我省劳务输出出现的最好势头。”省劳务办公室主任王百平深有感触地说,这一好势头,是各地真正把劳务输出当成最大项目来抓的结果,当成最大产业培育的结果。据他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已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0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68.7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8%和37%,到新疆的采棉工,报名参加人数已超过35万人,比去年净增5万人。